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蒲松龄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山东作家,他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相对单纯的生活经历使得《聊斋志异》更多地保留了其诞生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山东民俗视角研究作品的新方向。文学作品与其产生的特定地域民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民俗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往往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另一方面民俗进入文学作品以后,在作家的创造加工下往往起着主动构造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山东民俗的视角研究《聊斋志异》,借鉴民俗学的理论、方法,从考察和总结山东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情风俗入手,探究民俗进入文学作品之后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从山东民俗文化与小说作品的互动关系中对小说思想内容、艺术架构进行研究与探讨。论文首先联系作家蒲松龄的生平经历及《聊斋志异》的创作情况,从《聊斋志异》素材来源以及作家蒲松龄在齐鲁大地的游历采风的角度探究了《聊斋志异》山东民俗特色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聊斋志异》中对山东地方风物的艺术化的表现及对作品的影响。具体而言,《聊斋志异》的山东民俗特色主要体现在作品大量表现的精神民俗方面,论文主要以山东民间花妖狐魅崇拜、道教神仙信仰、鬼信仰以及民间俗神信仰等为切入点,探究《聊斋志异》大量神异故事的民俗渊源,发现民间俗信经过作家加工进入作品之后所发生的种种变化,着重探讨这些山东民间俗信对小说素材来源、情节架构与艺术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山东民俗在《聊斋志异》神鬼狐妖灵异世界的架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民间俗信的种种形式以及由此生成的传说故事充当了小说创作的框架和素材。作家灵活地运用各种民俗形式,构成内容、穿插故事、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增加趣味。其次,民俗以被反映对象的形式进入小说,丰富了《聊斋志异》表现生活的容量。作品中借助民俗描绘而实现的生动的生活细节和人情世态描摹,融入了作家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深刻的思想意蕴,使作品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同时,蒲松龄在利用民俗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山东民俗的传播,对弘扬博大深邈的齐鲁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