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切实改善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继北京协和医学院后,从2001年开始,我国一些医学院校陆续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在我国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制定的八年制医学专业教育标准和教育质量监控标准,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的院校课程各异;另一方面,更深层次,八年制医学教育缺乏可比较的外部质量监控和回馈提高机制,这对于八年制医学专业这样一个对于大部分医学院校属于新办的专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本研究以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基点,遵循“科研与国情、定性与定量、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学的视角,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我国首批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探讨分析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国际上不同地区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为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重点选择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的代表——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专业进行国际比较、了解课程改革意向,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理论指导下形成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界定医学院校教育课程的内涵;分析影响医学课程设计的因素;总结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步骤。2.国外医学课程设置及改革现状,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研究。3.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主要包括我国第一批开设八年制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课程框架结构、招生和课程各阶段的情况和特点,差异和分析。4.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详细比较两所医学院校课程微观结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法的差异并进行原因分析。5.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从国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及改革现状来看,国际上不同国家关于医学教育作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的认识趋同,其标志是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医学教育项目在不同国家逐步得到推广。课程组织方式多采用了整合课程设计,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均采取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各国均注重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培养达到基本质量要求的医务工作者。这些比较中的共性值得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方案设计中借鉴。2.从我国第一批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课程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些学校的课程在设置时均参考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课程,这为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代表进行具体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各医学院校各不相同,揭示了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不确定和没有统一的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标准造成的八年制医学教育课程方案高度不统一3.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的代表与美国一流医学院校的代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课程进行详细的微观比较,两校课程设计的差异深层次反映了医学教育属性认识上的差异。此外,由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医学预科教育时间为4年,导致临床教育阶段时间偏短,毕业后还有1年的实习医师培训(PGY-1),这种医学预科与临床训练之间的博弈关系,值得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在课程设计时结合毕业后教育综合审慎考虑。4.分析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师关于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调查结果。多数教师认为在八年制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应采用多学科整合和以器官一系统为基础或以疾病为基础的课程结构,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应采用主动学习的方法。5.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建议方案(1)八年制医学专业定位为专业教育。(2)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大发展潜能和较强适应性的卓越医学人才(excellence),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为此,学生应达到9个方面的要求。(3)学生毕业时的预期收获:采取高层次学习产出的描述方式,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从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包括基本知识20条;基本技能13条;职业素养11条。(4)在我国尚未完善实施“4+4”医学教育的政策保障前提下,作为过渡方案,可以考虑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实施3年预科教育+2年基础医学教育+3年临床教育的课程框架设计。在关键质控点设立质控标准。(5)在临床教育资源的选择上,结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更多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引入到学校临床教学的教育资源中。在临床教学中更加重视标准化病人和模拟实验室、虚拟病例的使用。(6)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注重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应用。研究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八年制医学教育的课程标准,以提高八年制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