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日益频发,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在充分探明我国极端高温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城市—南京市,利用统计学手段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系统研究高温热浪灾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进和修正舒适度预报指标,分析夏季室外热环境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因子,最终提出大中城市应对高温灾害的对策。具体结果如下:(1).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年频数自西南至东北方向呈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自东南至西北呈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且我国南方高温频数较北方大,大、小频数区域性强。同时,逐年极端高温频数主要呈准7a、准1Oa-13a和准16a-20a三个变化周期,其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且近年呈上升趋势。上述表明,我国是极端高温灾害事件频发的国家之一,且极端高温事件的逐年频数,振荡周期及突变时间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2).高温热浪造成的人群超额死亡率≥20%,对女性的影响稍大于男性,且对60-80岁人群及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患者的危害较大:发生在夏季初的热浪较发生在季节中、末阶段的危害大。夏季逐时高温对人体危害呈双峰型分布,其峰值主要出现在9-11时和19-21时。上述表明,高温期间人群超额死亡率具有增加趋势,且高龄人群受高温的影响较为严重。(3).基于国际生物气象研究学会制定的体感指标计算软件和国内现行指标的计算方法,引进并修正了热气候指数(UTCI),利用问卷调查验证表明,修正后的UTCI较其它热舒适指数适宜作为南京市的人体舒适度预报指标。上述表明,修正后的UTCI可以进一步提高南京市的公共气象服务质量。(4).在夏季室外热环境中,不同性别的舒适度差异较小,而心理和生理上的热经历对舒适度的影响较大;舒适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太阳辐射、大气压强、最高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另外,舒适度水平还受到衣着、患病、运动量及室外停留时长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论文提出了大中城市应对高温灾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