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黄庭坚的题画诗与书画理论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iau2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画诗是诗与书画艺术的结合,在北宋,文人品赏绘画与题咏唱和的风气十分兴盛,涌现出许多题画佳作。苏轼是文人集团的领袖,主导着当时文艺审美文化的风尚。他提出的“士人画”观念,将绘画纳入文学传统的体系中,开创了以欣赏文学作品的方式品评绘画的新局面。他和黄庭坚开辟了题画诗的新时代,其题画诗不仅和绘画艺术相联系,更和他们的人生与思想相联系。  苏轼的题画诗创作伴随其一生,从嘉祐六年(1061)创作第一首题画诗《次韵水官诗》开始,到熙宁末年着手作画,再到元祐年间的汴京的诗画唱和活动,直至晚年回忆元祐旧事和观看苏过作画的题画诗写作,一直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题画诗作品。黄庭坚虽不能画,但与苏轼兄弟、晁补之兄弟、米芾、李公麟等人往来论画品评,艺术鉴赏十分精到,北宋文人罕有出其右者。其题画诗的数量亦可观,他创作的百余首题画诗作,内容十分丰富,进一步促进北宋题画诗的发展。  苏轼不仅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在绘画理论上颇有建树。他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诗与画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又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认为绘画应该注重主观意趣的表现和抒发,而不以形似为主,追求神似,推崇“赵昌花传神”的绘画境界。黄庭坚不以画名,但他的论画与鉴赏十分精到,而且精通书法,写了不少书画题跋。他提出的“书画当观韵”的观点,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以禅论画,重视诗画神韵,认为画艺天成。  “尚意”理论在宋代大行其道,盛行于包括诗、书、画在内的文艺领域,这与苏轼竭力鼓吹“尚意”书风并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关系,也有着禅宗思想逐渐为士大夫们普遍接受的思想因素。在书法领域,黄庭坚发展出“重韵”的特色,创造出丰筋多骨雄健奇崛的黄体书法,从而自成一家。他崇尚天才,但能在苦学的基础上选择一条适合自己个性的道路,在见识上比苏轼更为清醒和高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