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伴随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父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独生子女的死亡对于失独父母来说往往是毁灭性的。失独父母会在生活中出现各种情绪反应,如长期的悲伤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延长性哀伤障碍是失独父母常见心理障碍之一,指在关系亲近的人去世6个月后,个体对死者的思念持续弥漫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死者的一切总是萦绕心头,而这些反应严重损害了个体的社会功能。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失独父母延长性哀伤障碍的患病率、影响因素,及其与其他心理障碍的关系。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双阶段抽样法。第一阶段,在沈阳市五个市内行政区的每个区随机选取了15个社区。在第二阶段,在上述随机选取的75个社区整群抽样,然后在每一个失独家庭中随机选择一位符合入选标准的父母参与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95份,回收问卷516份,回收率86.72%,有效问卷483份,有效回收率81.18%。问卷包括:失独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失独相关信息、杜克大学功能性社会支持量表、流行病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5)、延长性哀伤障碍问卷量表(PG-13)。应用SPSS Windows22.0版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相关回归分析,卡方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问卷中所使用的各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样本数量共483例,其中男性201(41.6%)例,女性282(58.4%)例。失独父母PG-13量表的平均值为26.12±9.88,延长性哀伤障碍的患病率为9.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失独父母的教育背景、是否欠债、宗教信仰、社会歧视、接触回避、去世孩子的年龄、孩子去世时间与延长性哀伤障碍有显著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背景,债务,社会歧视和回避交往为失独父母延长性哀伤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失独父母的有债务的失独父母患延长性哀伤障碍风险是不欠债失独父母的11.89倍;回避交往的失独父母患延长性哀伤障碍的风险是不回避交往失独父母的9.46倍;有社会歧视失独父母患延长性哀伤障碍风险是没有社会歧视失独父母的2.38倍;教育程度越高,其患PGD的风险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三种疾病在患有延长性哀伤障碍的失独父母中患病率更高,且病情更加严重。在437例未患有延长性哀伤障碍失独父母中,有69(15.8%)例失独父母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PCL-5均分为40.21;有351(80.3%)例失独父母符合抑郁症状诊断标准,CED-S均分为22.89;有198(45.3%)例失独父母符合焦虑症状诊断标准,SAS均分为48.59。在46例患有延长性哀伤障碍失独父母中,有33(71.7%)例失独父母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标准,PCL-5均分为69.26;有45(97.8%)例失独父母老人符合抑郁症状诊断标准,CED-S均分为34.59;有39(84.5%)例失独父母符合焦虑症状诊断标准,SAS均分为61.85。结论:本研究失独父母延长性哀伤障碍的患病率为9.5%,高于正常人群患病率。失独父母的延长性哀伤障碍症状的影响因素有教育程度、是否有债务、是否感受到社会歧视及是否回避社会交往。其中受教育程度高、有债务、感受到社会歧视及回避社会交往的人群更易患延长性哀伤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三种心理障碍在患有延长性哀伤障碍的失独父母中患病率更高,且病情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