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秘密侦查体系建构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务犯罪是高智能、高隐秘型犯罪,犯罪行为有职务作掩护,通常没有直接的被害人,加上痕迹物证少,因而侦查中发现难、取证难、固定证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运用通常的侦查措施往往难以奏效。特别是贿赂等犯罪,犯罪行为往往是“一对一”,认定犯罪主要靠行贿人的交代和受贿人的供述,如行、受贿人拒不交代,侦查工作往往难以深入;而法律关于传唤不得超过12小时的规定,又常使检察机关在传唤时限届满后,面临放人则可能放纵犯罪、抓人则可能犯罪难以成立的两难选择。为了改变现行侦查制度的窘境,实现职务犯罪侦查既加大惩治力度又确保办案质量的理想目标,必须变革现行的侦查方式,适度使用秘密侦查措施。我国运用秘密侦查措施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职务犯罪侦查中运用得较少,并且在立法方面显得滞后,秘密侦查至今未被纳入法制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侦查实践,这种状态亟待改变。本文结合法治先行国家秘密侦查的立法状况及我国秘密侦查的现状,分析了职务犯罪秘密侦查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并从职务犯罪侦查的特质出发,提出了对我国职务犯罪秘密侦查的适用种类、适用范围、程序规制、证据效力、权利救济等立法规制的构想,并对职务犯罪侦查信息情报系统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的理论课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都同属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两者都有共同教育的对象和目
沙俄在19世纪60年代已基本占领整个中亚地区,并逐步蚕食清朝西北边疆,侵占了中国伊犁以西的大片领土,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以条约的形式确立其统
以2-氨基吡啶和氯乙酰氯为原料,合成2-(2-氯乙酰氨基)吡啶,进一步环合生成2-氧代-2,3-二氢-1H-咪唑并[1,2-a]-毗啶鎓氯化物.分别考察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中间体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