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主要滋味物质分析及发酵过程变化研究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xiaobi680296168029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多糖、茶褐素及茶多酚是普洱茶中重要的滋味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发生很大变化,其含量的准确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洱茶滋味品质的科学评价。本研究建立了茶多糖、茶褐素及茶多酚的分析方法并初步研究了其发酵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并确定了超声浸提茶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4,处理温度80℃,处理时间20 min,处理3次。另外,茶褐素的存在对茶多糖的测定影响较大,建立了酸沉淀色素法并与不同脱色方法比较,最终确定选择酸沉淀脱色,采用硫酸调节pH为1.5对普洱茶汤进行脱色,苯酚-硫酸法测定普洱茶的多糖含量。方法学验证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RSD=1.55%)、重复性(RSD=2.81%)及稳定性(RSD=0.95%),回收率为97.45%。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普洱茶样品中茶多糖含量,其多糖含量为47.57-64.80 mg/g。依据普洱茶茶褐素的光谱学性质,以酸沉淀茶褐素为标准品,建立了普洱茶茶褐.素的紫外光谱测定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普洱茶样品。其中普洱茶叶中茶褐素的平均含量为1.31%,速溶茶中茶褐素的平均含量为18.44%,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在普洱茶中引入了游离酚、可溶共轭酚及结合酚的概念,优化了普洱茶中游离酚、可溶共轭酚及结合酚的提取条件。比较了不同提取体系对游离酚的提取效果,确定70%的丙酮提取效率最高。采用碱解法释放可溶共轭酚及结合酚,确定最佳碱处理条件分别为2 mol/L的NaOH处理6 h,4 mol/L的NaOH处理10 h。分析了晒青毛茶、云南红茶及普洱茶3种茶样中游离酚、可溶共轭酚及结合酚的差异,不同茶中同种形态酚及同一茶中不同形态酚在多酚组成与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差异。测定了发酵样品中滋味物质的变化:茶多糖的总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茶多酚的总量呈下降趋势,游离酚同总酚变化趋势一致,可溶共轭酚呈波浪式变化,结合酚含量先减少后增加;茶黄素先增加后减小,茶红素逐渐减少,茶褐素逐渐增高,也是由于这些滋味物质含量及组分的变化,茶品质滋味发生很大改变。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就业指导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分析,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以典型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教师以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为平台,构
社会变革导致现阶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根源。文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逐一分析,并分别从在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提
比表面积是粉末冶金的一项重要参数,用美国康塔公司NOVA1000型气体吸附仪测定了钴粉的比表面积,研究了影响比表面积测定的因素,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脱附温度220℃,脱附
粘土和泥页岩的比表面积是其水化特征和膨胀性粘土矿物含量的表征,泥页岩比表面积大小可作为泥页岩分类的重要依据。本文综述了粘土和泥页岩比表面积的各种测定计算方法,包括
结合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与煤粉炉粉煤灰的物性特点,本论文开展了两种灰在不同干法磁选条件下的磁选实验研究。实验表明,与煤粉炉粉煤灰相比,循环流化床粉煤灰颗粒细,团聚现象严
采集新疆不同类型不同质地的盐渍土共30个采样点450份盐碱土土样,分别用土水比为1∶1和1∶5进行浸提,测得浸提土样渗透势、总盐、pH、主要离子含量等化学参数,研究土水比为1∶1和1∶5浸提液渗透势的相互转换关系以及渗透势和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盐渍土土水比为1∶1和1∶5之间的渗透势具有极显著线性相关性,两者相互转换方程式为:Ψs1∶1=4.32Ψs1∶5+0.007(R2=0.97,P<0
本文从3个方面分析了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在地质测绘保障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测绘技术以及遥感测绘技术、直升机测绘技术等相比,该技术实现了多角度、多方位获取影像数据的目的,提高了测绘精度,保障了地质测绘的基本需求。
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为教学实验对象,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