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一章中,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功能配位聚合物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应用价值、及影响配合物结构的因素等。最后,指明了本课题的选题意义,概括了本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在第二章中,利用4,4’-六氟异丙基邻苯二甲酸(H4hfpdpt)与1,4-二(1-咪唑基)丁烷配体(biim-4)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4个金属配合物:[Cd(Hhfpdpt)(Hbiim-4)(biim-4)0.5(H2O)]·2H2O (1), [Cd2(hfpdpt)(biim-4)0.5(H2O)2]·0.5H2O (2), [Mn2(hfpdpt)(biim-4)0.5(H2O)2]·0.5H2O (3)和[Zn2(hfpdpt)(biim-4)1.5]·(CH3CH2OH) (4)。化合物1具有(4,5)连接拓扑的超分子结构,而化合物2具有(5,6)连接拓扑的三维结构。化合物3与化合物2具有相同的(5,6)连接的拓扑,然而它们唯一的不同在于hfpdpt上羧基的配位模式。化合物4展示了一个罕见的3D→3D的自穿结构。对化合物1,2和4的热稳定性、光学性质进行了讨论。在第三章中,利用1,5-二(1-咪唑基)戊烷配体(biim-5)作为中性配体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5个配合物: [Co(o-BDC)(biim-5)] (5), [Co(m-BDC)(biim-5)]·H2O (6), [Co(5-OH-m-BDC)(biim-5)] (7), [Co(DL-Cam)(biim-5)]·4H2O (8)和[Co(BTCA)0.5(biim-5)] (9)。化合物5展现出了二维的63-hcb拓扑。化合物6展现出了不常见的4-连接的二维双层结构。化合物7展示了一个二维的sql网络结构,这个二维的层进一步被羧基上的O原子和羟基之间存在的分子间氢键连接形成一个三维超分子结构。化合物8是一个含有四核水簇的二维层状结构。化合物9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3,4)连接的三维化合物,其拓扑符号为(83)2(85·10)。对这些化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第四章中,利用2,2’–二(1–咪唑基)乙醚配体(BIE)作为中性配体与多元羧酸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13个配合物:[Ni(p-BDC)(BIE)] (10), [Cu(p-BDC)(BIE)] (11), [Cu(o-BDC)(BIE)] (12), [Cu5(m-BDC)4(μ3-O)2(BIE)2(H2O)2] (13), [Co(OX)(BIE)] (14), [Cu3(1,3,5-BTC)2(BIE)2(H2O)3] (15), [Cu(1,2,4,5-btec)0.5(BIE)] (16), [Co2(1,2,4,5-btec)(BIE)2]·H2O (17), [Co2(OA)(BIE)2]·1.5H2O (18), [Zn2(OA)(BIE)2]·2.5H2O (19), [Cd(OA)0.5(BIE)(H2O)]·H2O (20), [Zn2(hfpdpt)(BIE)2]·H2O (21)和[Cd(1,2,3,4-btec)0.5(BIE)(H2O)] (22)。化合物10-12为44-sql层。化合物13中含有五核Cu簇,其结构可以简化为α-Po拓扑。化合物14为63-hcb层。而化合物15为罕见的二维自穿结构。化合物16则为不常见的Kagomé拓扑。化合物17为少见的含有平面四边形4-连接点的(3,4)连接的拓扑,其拓扑符号为(83)2(85·10)。化合物18和19几乎是同构的,它们具有相同的(32·62·72)(32·4·62·7)2拓扑。而化合物20则含有两种手性层,其拓扑符号为(52·64)(53·62·7)2。化合物21含有一个假对称中心,其结构为三维孔道结构。化合物22则展示了一个一维链状结构。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描述,并对他们的热稳定性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第五章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