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主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目前关于VAP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原学特点已经研究较多,在成人及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当中运用综合干预措施降低VAP发生率也显示了明显成效,但关于综合干预措施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干预效果及如何量化评价各干预措施的报道研究仍相对有限。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策略对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住院治疗,行有创机械通气≥48 h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前后对照研究,以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为干预前期,采取经验性防治措施,所收治患儿例为对照组;以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为干预期,采取综合干预策略,包括集束化策略、教育培训以及对实施过程、结果的监测和反馈,所收治患儿例为干预组。具体明确各自职责及分工,并量化评价干预前后各主要干预措施如手卫生依从性,吸痰操作、口腔护理、冷凝水及时清除、床头抬高以及抑酸剂、抗生素使用合格率情况,比较干预前后两组VAP发生率。另外对VAP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监测。结果实施综合干预策略后各主要干预措施依从性及合格率较干预前组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手卫生依从性从75%提升至92%,差异显著(c2=294.36,P<0.01)。护理人员负责部分:如吸痰操作、口腔护理、冷凝水及时清除和床头抬高合格率干预后较前分别提升11.4%、14.73%、18.21%和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36.47~82.2,P<0.01);而在对上述措施各月份实施情况的监测中发现,不论干预前后11月份至次年3或4月份左右往往是一年当中依从性、合格率最低的时候。临床医师负责部分:如抑酸剂使用合格率干预后提升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70.74,P<0.01);但抗生素使用合格率干预后仅为66.07%,与对照组(55.8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3.11,P=0.078)。两组共计入选192例患儿,总的VAP发生率为28.6/1000呼吸机使用日,对照组和干预组的VAP发生率分别为41.7/1000呼吸机使用日和19.7/1000呼吸机使用日,下降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呼吸机使用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分布上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最大(76.1%),其中前3位为鲍曼不动杆菌(28.3%)、肺炎克雷伯杆菌(15.2%)、大肠埃希菌(10.9%);其次真菌感染占15.2%,主要发生在干预前(6例);革兰阳性菌比例最小(8.7%),干预组发生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敏结果显示耐药情况严重。结论综合干预策略运用临床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而其具体实施需要整个NICU团队,包括医师、护士、呼吸机治疗师和院感专职人员观念的转变和共同努力,强调综合、可靠和持续的力量以使得效果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