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材料中限域作用和表面效应是影响其能量状态和跃迁几率的主要作用,但在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纳米晶中,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的电子半径仅为0.1纳米左右,几纳米、几十纳米尺度的限域不可能显著的影响它们的电子云分布,所以不能对它们的能量状态和跃迁几率产生显著影响。因此,表面效应成为影响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纳米晶发光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建立表面猝灭模型对不同纳米微粒体系的发光衰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与实验结果符合,从而证明了纳米材料的表面猝灭中心使掺杂的离子无辐射弛像速率增大,处于纳米微粒中不同格位的掺杂离子到表面猝灭中心的能量传递速率不同,导致非选择激发下纳米材料中离子中心发光衰减不能用单一指数形式描述,主要内容如下:
1.建立了0维纳米材料表面猝灭模型,模型中纳米微粒采用球形近似,掺杂离子随机分布在球内的格位上,与表面猝灭中心之间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传递为静态传递。计算了位于球内r处的离子到表面的能量传递速率X(r),进而计算了掺杂离子发光的量子效率η非选择激发下衰减曲线F(t)。
2.用再沉淀法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合成了Eu(DBM)<,3>TPPO纳米微粒,粒径10nm左右。在中性条件下水对配合物纳米微粒的猝灭较为严重,并且纳米微粒团聚现象明显;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的配合物纳米微粒,发光不随时间减弱。对合成的Eu(DBM)<,3>TPPO纳米微粒Eu<3+>的<5>D<,0>→<7>F<,2>的发光衰减进行了测量,发现其衰减不是单指数形式。用表面猝灭模型对纳米微粒的发光衰减进行拟合,得到了较好的拟合结果。
3.用表面猝灭模型对文献报道的ZnS:Mn<2+>纳米晶体系的Mn<2+>的<4>T<,1>→<6>A<,1>的发光衰减进行拟合,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进一步证明表面猝灭对纳米微粒中离子中心发光的影响及所提出的模型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