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动态观察脑梗死后下行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继发性损害及大脑皮质重塑的微结构改变,分析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DKI检测CST继发性损害、大脑皮质重塑及其预测患者预后的的可行性。 方法: 收集19例首次发病的大脑皮质下梗死患者19例(男性13例,女性6例),均为累及放射冠-基底节区的单发病灶,另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9例作对照组。患者组在发病72h内、4W、12W分别进行核磁共振(MRI)检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分。对照组仅行一次DKI检查。MRI检查包括常规MRI序列、DKI序列,同时得到DKI及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数据。经Functool后处理软件,分别获得MK图、AK图、RK图、FA图、MD图。依据依据DKI原始图界定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手动测量中央前回皮质及大脑脚、脑桥CST走行区各参数值。采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分析数据。同一时间点组间的DKI、DTI数据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患者组内的神经功能评分及DKI、DTI数据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患者急性期至12W神经功能评分与参数值变化百分数(pX)、急性期病灶同侧/镜像侧参数比值(rX)与12W时神经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数据以(X)±S表示,P<0.05判定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慢性期及12W时远离梗死灶的两侧中央前回皮质的MK、AK、MD值均增高,其中患侧MK、AK在急性期明显增高(P<0.05),患侧MD值在三个时间点均明显增高(P<0.05)。急性期患侧MK、AK高于镜像侧,而4W后反之,12W时AK低于镜像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选择的皮质脊髓束2个层面(大脑脚、脑桥)中,MK在急性期、4W、12W的两侧大脑脚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在脑桥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侧桥脑的MK高于镜像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K在急性期、4W、12W的两侧大脑脚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在4W及12W的脑桥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侧大脑脚的RK高于镜像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K在急性期、4W、12W的患侧大脑脚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A在急性期的患侧大脑脚、脑桥及4W、12W的两侧大脑脚、脑桥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时间段的大脑脚及急性期的脑桥FA均低于镜像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急性期至12W,患者脑梗死同侧中央前回MD值逐渐变大,大脑脚及脑桥CST走行区FA逐渐变小,脑桥CST走行区MK逐渐变小,均呈现明显的时间效应(p<0.05)。 2、患者急性期至12W,患侧中央前回皮质pMK与患者pmRS呈中度负相关(r=-0.690,p=0.009);患侧中央前回皮质pMD与患者pNIHSS、pmRS均呈中度负相关(r=-0.610,-0.623;p=0.027,0.023)。患侧大脑脚CST走行区pMK与患者pNIHSS中度负相关(r=-0.570,p=0.042)。患侧脑桥CST走行区pMK与pBI中度正相关(r=0.676,p=0.011)。患者急性期大脑脚CST走行区rMK、rRK与12W时NIHSS评分中度正相关(r=0.693,0.724;p=0.009,0.005)。患者急性期大脑皮质及脑桥CST走行区各参数比值与12W临床评分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1、皮质下局灶性脑梗死后急性期及12W两大脑运动皮层微结构均发生改变,两侧下行CST继发性损害持续存在,并可被DKI量化评估,较传统弥散成像准确、可靠。 2、远隔梗死灶的大脑皮层重塑可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CST继发性损害可能阻碍神经功能恢复。 3、梗死灶患侧中央前回MK、MD与临床神经功能预后相关性最强,患侧皮质脊髓束的MK、RK与临床神经功能预后相关性最强,可作为观察大脑皮质重塑及皮质脊髓束继发性损害的新的影像学指标,反应患者预后、指导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