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作为十口通商口岸之一的汕头迅速崛起为我国著名的近代化中等城市。至民国中前期(1912~1939),随着潮汕铁路的修建贯通,韩梅水运轮船运输业的兴起,粤闽赣公路网络建设的基本形成,以及整个腹地近代化工商业、信息服务业体系的完善,汕头港逐渐成为了闽粤赣边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的中心枢纽,迎来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阶段。1932~1937年,汕头港每年往来外洋船舶艘次和吨位数均占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广州。海运贸易的发达,促进了汕头城市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城市公用事业和市政建设等产业的长足发展。其中,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汕头崭新的近代工商城市文明形象成为粤东、闽西、赣南边区墟镇城乡效法的榜样,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文精神也通过它逐渐向周边延伸展拓,促进了腹地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从而推动了整个粤闽赣边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围绕着如何推动汕头港重新崛起的研究和实践,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本文探讨的主题是民国中前期(1912~1939)汕头港与腹地经济社会变迁与互动的情况,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一、民国时期汕头的港口——腹地,厘清汕头港的腹地范围,以及形成腹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二、民国时期汕头港的贸易概况,侧重于对汕头港国内外贸易指数、贸易地区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三、民国时期汕头港及腹地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侧重于对腹地内部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和商业、工业、农业等各项经济活动的建设和互动情况的分析。四、民国时期汕头港及腹地社会变化的互动关系,侧重于腹地内政治、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变迁的分析。五、民国时期汕头港及其经济腹地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