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重庆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政策对药品价格影响效果研究,结合利益相关者分析,探讨基本药物采购政策在供应环节对基本药物价格形成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内容:1.重庆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政策做法及实施现状。2.重庆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对药品价格的影响效果研究和利益相关者分析。3.重庆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政策对药品价格的影响机制分析。4.提出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政策的建议。资料与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政策、理论和文献,总结做法与经验;通过对利益相关者代表进行个人深度访谈,了解其在基本药物采购中的利益与诉求;设计药品价格调查问卷,收集含药品的通用名、剂型、规格、包装、采购价格等信息。比较重庆市实施药交所集中采购前后的基本药物价格以及重庆市与北京市基本药物采购价格的差异,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国际健康行动机构(Health Action International, HAI)标准调查法与国际参考价格进行比较;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基本药物采购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发挥的作用及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并结合专家咨询法对评价结论的准确性、政策建议的适当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和咨询,提出促进基本药物可负担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1.根据药物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在分析重庆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运行过程,对比双信封和挂网做法基础上,认为重庆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由“入市价、挂牌价、成交价”组成的价格约束机制和“保护低价药品成交价和保障配送”的价格保护机制是其采购政策的主要特点。2.重庆市基本药物采购政策对药品价格的总体效果是多数药品价格降低,部分低价药品价格得以保障。整理调研数据,得到2011年与2013年9种同规格、剂型、厂家的基本药物价格。其中,阿司匹林、克拉霉素、头孢氨苄、依那普利、多潘立酮等药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多潘立酮降幅达55.33%,这些药物的治疗总费用可负担性也较2011年有所改善,卡托普利、硝苯地平、多潘立酮等药品的治疗总费用都远低于1倍日薪标准。而甲硝唑、硝苯地平、卡托普利、雷尼替丁等药品价格升高,甲硝唑涨幅达122.35%,价格升高的药品多为价格低于五元的低价药品。3.基本药物在药交所上线进行交易后,价格约束机制发挥作用,药价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2013年部分基本药物全市销量第一(按金额)的生产厂家的入市价、挂牌价、成交价进行比较,发现在经过入市价调节、挂牌价控制和议价过程后,药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约束机制对政府部门和药交所降低虚高药价,药品生产企业通过降价争取市场份额,患者药品可负担性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但是,也出现了经过议价之后,药品价格下降并不明显的情况以及与国际参考价格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的问题。本研究中,基本药物MPR的平均水平为5.71,高于国际参考价格,尚有一定的降价空问。数据表明,这种约束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议价能力低,降价程度不够等问题。4.重庆市基本药物采购价格的保护机制能够保障药品的合理价格和供应。与2013年北京市基本药物采购价格相比,重庆市同厂家、同规格剂型的低价药品价格合理上升,体现了重庆市对低价药品的保护。例如,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胶囊,价格分别高于北京市采购成交价0.93元和0.71元。这种保护机制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配送企业利润和积极性产生激励作用。但实施过程中也有部分低价药品的价格仍不够合理,配送不及时等现象也时有发生。5.形成重庆市基本药物采购政策对药品价格的影响机制。综合分析采购政策对于价格的约束和保护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并理清了价格与基本药物供应和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论:1.重庆市基本药物采购政策降低了虚高药品价格,保护了低价药品供应。2.入市价、挂牌价、成交价的药品价格约束机制,通过药交所、药品生产企业和区县采购联合体为主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在降低药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际参考价格仍有一定差距。3.低价药品价格合理升高,保障了供应。设置低廉价药品专门品规库,保护药品价格和企业合理利润空间,通过筛选配送企业的方式提高企业集中度,减少无序竞争。4.发现了重庆市基本药物采购价格形成过程中存在问题,如基本药物价格形成合理性,保障供应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政策建议:1.打破药交所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制定更加科学的入市价和挂牌价。2.扩大药品采购规模效益,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降低成交价。3.完善价格保护政策,保证合理的配送费用,提高配送效率,保障基本药物可及性。4.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保证政策最大收益。5.加强基本药物采购全流程的监管,保证政策能够更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