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患者大多具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史,在此基础上行肝癌放疗易引起肿瘤周围正常肝组织损伤,放射性肝损伤(1adiation-induced liver disease, RILD)发生率增加。另外,由于受到肝脏周围正常组织耐受剂量限制,使得肝癌靶照射剂量难以达d到根治性剂量。因此,如何在常规照射剂量下,增加肝癌放疗敏感性及靶区生物剂量沉积成为肝癌放射治疗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研究目的:制备符合实验要求具有EGFR靶向性的纳米金颗粒,用于体外放射治疗研究,研究C225-GNPs联合兆伏级X射线对EGFR高表达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体外放射增敏效应,并从细胞周期改变、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途径探讨C225-GNPs的放射增敏机制。研究方法:首先运用柠檬酸还原法合成尺径20nm纳米金,运用静电吸附形成Au-S、 Au-N合成C225-金纳米共轭物。采用透射电镜、紫外分光光度仪、动态光散射仪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种纳米材料进行表征;GNPs、 C225-GNPs与SMMC-7721细胞共培养24h后,电镜下观察两组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将EGFR高表达SMMC-7721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下(GNPs、 C225-GNPs 对 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绘制细胞增殖抑制曲线,计算IC50值。选用1/5IC50浓度的GNPs、 C225-GNPs与细胞共培养24h后进行6MVX线照射(照射剂量为:0、0.5、1、2、4、6Gy),采用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研究GNPs、 C225-GNPs的放射增敏效应,利用单击多靶模型绘制细胞存活曲线,求出D0、Dq等相关放射生物学参数,计算放射增敏比(SER)。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改变。蛋白印迹法检测相关凋亡蛋白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研究结果:透射电镜显示实验合成的C225-GNPs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探针表面蛋白经磷钨酸染色,粒子表面可见一层薄薄的白色光圈。偶联抗体并使用蛋白封闭多余位点后,颗粒粒径一定程度增大,提示蛋白包被成功。平均单个纳米金颗粒表面偶联94.65个抗体,C225-GNPs性质较稳定。电镜结果显示C225-GNPs较GNPs在EGFR高表达SMMC-7721细胞中有更多沉积,且在内质网沉积明显。利用不同浓度GNPs、 C225-GNPs处理细胞后,C225-GNPs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较明显,IC50分别为6.14μg/ml、 4.11μg/ml,通过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计算放射增敏比(Do/Do)分别为1.54、1.66,放射增敏比(Dq/Dq)分别为1.38、1.85。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C225-GNPs联合X射线较GNP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C225-GNPs联合X射线与GNPs组相比,G2/M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提示C225-GNPs组较空白对照组,C225-GNPs联合X射线组较单纯照射组,细胞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 Caspase-3蛋白表达均有增加(P<0.05)。GRP78、 IREa均增加,PERK则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C225-GNPs联合6MV X线较GNPs对EGFR高表达SMMC-7721细胞有更强的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增加了射线对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周期同步化,可能与激活内质网应激途径促进凋亡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