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而退耕还林(草)、恢复林草植被是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之一。自2001年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草)政策以来,截至目前,退耕还林(草)实施的时间不长。而耀州区小丘镇韩家塬自1972年以来,就已逐步开展退耕还林(草)措施,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设置径流场、走访农户等形式,收集耀州区小丘镇韩家塬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性数据资料,并结合能值分析的理论方法,分析该区自退耕还林(草)措施实施后的生态经济效益变化情况,旨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对退耕还林(草)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这对合理实施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黄土高原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果的研究与评价提供新的科学评价依据,为同类地区的水土保持与林业生态建设的效益评估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后35龄人工刺槐林地基本上无悬移质形成,而砍伐迹地、裸地有人量的悬移质形成;刺槐林地、砍伐迹地、裸地的平均地表径流量分别为52.51m3、63.65m3、100.96m3,刺槐林地、砍伐迹地径流量分别是裸地的52.01%、63.04%;产沙量分别0.13kg/m3、0.28kg/m3、1.10kg/m3;刺槐林地、砍伐迹地产沙量分别是裸地的11.81%、25.45%;径流系数分别为0.74、0.81、1.10;刺槐林地、砍伐迹地径流系数分别是裸地的51.28%、62.82%;可知,刺槐林地的一部分降雨能够被吸收和转为地下径流,表明刺槐林地的水土保持能力明显好于砍伐迹地、裸地。刺槐地由于根系发达,径流系数、产沙量最小,水土保持能力较强。砍伐迹地由于簇生植物覆盖,水土流失少于裸地,径流量是裸地的63.04%,产沙量是裸地的25.45%,径流系数是裸地的62.82%。由此可见,植被在水土保持中作用很重要。从侵蚀强度来看,裸地为剧烈,砍伐迹地为中度,刺槐林地仅为微度,几乎无侵蚀。(2)退耕前1972年刺槐林地生态系统植被土壤保持价值量为106.32×104元,砍伐迹地植被土壤保持价值量为89.42×104元。而2006年韩家塬刺槐林地生态系统植被土壤保持价值量为108.93×104元,砍伐迹地植被土壤保持价值量为94.17×104元,整个研究区2006年的植被土壤保持价值总量为277.33×104元,总保土价值量比退耕前增加了7.6%,说明退耕还林(草)措施的实施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退耕后经济效益显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总量减少,但产出量增加。能值总投入为2.99×1017sej,比退耕还林(草)前减少2.60%。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和工业辅助能能值分别占总投入能值的27.85%、6.58%、30.56%;投入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能值为9.14×1016sej,主要来自于农用化肥和电力,占总辅助能能值投入的91.57%,化肥能值在工业辅助能值中所占比重较大,达90.15%。退耕后韩家塬总产出能值为6.46×1017sej。从能值产出的组成来看。种植业占3.25%、林果业占94.27%、畜牧业占2.16%、补助款占0.45%,可见能值产出以种植业和林业为主。林地能值从1972年建林场初的1.24×1017sej增加到2006年的6.09×1017sej,增幅高达391%,年均增长速率达9.77%。(4)退耕后韩家塬的农业生态系统优势度由0.423降至0.402,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系统能值产出少,占系统能值总产出的比例过低,虽然退耕后农产品系统能值产出增加了5.17×1017sej,但是2006年农产品能值产出占能值总产出的比例仅为3.25%,所占比重较小,为了提高系统的生产优势度,该区应重视各种产业的协调发展。(5)韩家塬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从退耕前的0.452增加到0.906。表明退耕还草(林)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连接网络,加强了系统自控、调节和反馈作用,起到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作用。(6)韩家塬退耕前后的系统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分别为1.06和5.34。从数据可以得出,韩家塬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还处于欠发达阶段,同时也表明韩家塬环境经济系统承受的压力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该区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因此,要进一步结合当地的资源,大力发展经济。(7)针对退耕还林(草)措施所产生的效益保护及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晰退耕还林产权,合理确定生态服务的受益主体,建立有效的价值实现机制来进行生态补偿市场化运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