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3月29日,南京政府行宪国民大会召开,其主要内容为选举行宪后的第一届总统副总统。通过对总统副总统选举过程的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华民国时期现代选举制度发展变化历程的研究,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深入认识国民党、南京政府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生态。作为南京政府行宪的主要程序之一,此次总统副总统选举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宪政作为孙中山建国三程序的重要步骤,南京政府为之做出了很多准备,从历次大型选举实践到宪政观念的传播,社会上下对选举与宪政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和预期。时至行宪,南京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所面临的形势,对其总统副总统选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京政府行宪国民大会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纠纷一直延续到国大召开,大会期间关于修改宪法的讨论,以及副总统提名方式的争论,无不影响南京政府总统副总统的选举。而更为重要的是,争论中暴露出国民党内以及国民党与青年党、民社党之间的种种矛盾,并进一步激化,国民党的凝聚力被削弱。总统选举虽因蒋介石一度表示不参加选举而引发关注,但总体来说较为顺利,与另一候选人居正相比,蒋介石的当选也符合多数人的预期。然而,总统权力扩大超越了宪法所规定的范围,被广为诟病。因行宪而选举总统,总统的地位和权力屡与宪法相背离,成为国民政府行宪的一大悖论。副总统选举因候选人较多而竞争激烈,六位候选人纷纷发表主张,通过宴请、演说等多种方式为自己赢得支持。这一过程中,副总统候选人的有政见与此前总统选举时候选人无政见形成鲜明对比,极易引发矛盾,为行宪政府埋下隐患。副总统选举过程历经四次投票,其中更发生退选风波,最终以李宗仁当选而告终。退选风波的发生,暴露出国民党内种种矛盾,而李宗仁的当选是多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他的当选有其选举策略运用得当之处,更重要的是,副总统选举成为各地方势力与党派之间的深度博弈,国民党统治现状引发强烈不满,改革成为社会预期,李宗仁的改革主张因此吸引了众多支持,而蒋介石个人控制力下降则成为不争的事实。李宗仁的当选,可以看出选举中代表投票的自由意志,然而选举中所出现的种种政治利益交换,以及竞争中的互相攻击中伤,早已脱离了民主的轨道。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此次总统副总统选举,离不开几个方面:选举与民主、选举与国民党、选举与宪政、选举与国民政府统治的崩溃。这一过程中,也理应看到南京政府推行宪政体制,既有战后世界民主潮流的推动,也是国民党蒋介石按照孙中山设计的政治体制路线图实施所谓“还政于民”的体现。但是,经过二十年的训政,国民党一党独大的统治体系既不是一个宪政体制就能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也不是通过国民大会代表和总统副总统的选举就能解决的。在肯定这一过程中中国现代选举制度的推进和演化的同时,更应该从中吸取可供资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