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限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还在于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项事业不断深化改革、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整体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表现在基层社区。加强社区研究对于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关注基层社区治理问题,具体在社区空间的秩序建构上。在快速城市化变迁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的变迁及其居民的大量流动和重新聚居,带来秩序重构的必要。社区空间的治理过程即是社区秩序的建构过程,一种合理的社区空间秩序必然要求一种利益相关方协作参与的治理结构,这之中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尤为重要,它直接导向社区公共秩序的形成。在文章结构安排上,首先对B小区和X小区的历史背景及治理问题进行阐述,单位制的解体和市场化的突进无疑构成了我国城市社区变迁的主要因素,而变迁必然意味着新的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在两个小区中社区环境问题成了共同议题。接着,重点分析了B小区和X小区的物业自管小组的形成和行动过程。从共识达成到自管小组组建再到新方案的提出,作为第三方机构的社区参与行动中心(简称SsCA)指导了两个小区的物业自管行动。接下来,研究具体分析了两个小区物业自治管理的制度和规范问题。标准明确的清洁制度、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共同协商的议事规则等保证了物业自治管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这种自治管理方式不但直接利于社区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有利于社区居民公民性的培养,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社区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最后,就“管理与治理”、“组织与参与”、“居民与公民”三对关系,总结了以下主要观点:(1)社区空间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者,一种合理的社区空间秩序需要一种各方协作参与的治理结构。(2)居民组织虽然内含了居民参与的要素,但组织的建立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还需要参与理念、技术以及其他资源的支持。(3)社区秩序的建立需要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而居民的公民性只有在不断的社区参与中才能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