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濒危的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和方言备受重视,濒危的边缘语言现象则较少被关注,如女书。女书是由湖南江永女性使用和传承的特殊语言变体,既非典型方言,又非典型语域。女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研究既不将其局限于一种女性书写文字,也不扩展至一种女性文化,而聚焦作为语言变体的女书,包括语境、语义、词汇语法和书写文字等。以往的女书研究多从语言文字学、社会学或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考察其起源、族属、文字性质及文学特征等。这些研究聚焦女书的本体特征,对社会语境、女书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关注不够;未准确界定女书的语言变体属性;多关注女书起源,对消亡关注不足。相对而言,社会符号学将语言视为一种多层次的社会符号,强调从社会文化环境来研究语言,注重语言和语境的综合性描写及解释,有助于上述问题的探讨。本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理论,采用三维视角法,运用层次、实例化和纯理功能等概念,考察了女书的产生、发展及消亡。旨在回答以下3个问题:(1)女书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及语篇语义有何特征?(2)基于女书的语境及语言特征,怎样界定其语言变体属性?(3)女书这种特殊语言变体消亡的原因、机制和对策是什么?女书的描写涉及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情景语境变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民俗风尚等文化语境,以及语篇语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女书需从方言(根据使用者界定的女书)和语域(根据使用界定的女书)两方面予以界定。换言之,女书是方言和语域的交汇,交汇本质、方式和层次明晰。为描述这种交汇现象,提出“域言”概念,涉及使用者和使用两个变量,这有助于阐述其起源、发展和消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现有如下几方面:(1)描写女书的语境及语言各层次特征。文化语境方面,作为一种主流之外的亚文化现象,女书以“多民族互动融合下的女性自我意识回归”为主要特征。包括江永多民族互动融合的历史背景,滥觞、疏离和回归的女性自我意识流变,老同结交、坐歌堂、吹凉节和花山庙祭祀等女性本位的民俗风尚。情景语境方面,包括高度局限的分享和娱乐类语场,仅与女性的家庭婚姻、老同结交等个人生活相关,未涉及政治、经济和职业等主流领域;地位平等、关系亲密型语旨;以纸、扇、帕、书为载体的独白类书写和口头吟诵语式。语篇方面,可划分九个次语类,经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发现,女书语篇呈情感一极化,消极情感凸显,突出了“苦情”特征。较之于经验功能和语篇功能,这种语言现象的人际功能更突出,构建了一个通过书写和吟诵女书来相互倾诉、排解情绪的女性社团,巩固了社团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2)根据女书的特征和功能,界定其语言变体属性。研究发现,女书是方言和语域的典型交汇体,同时凸显了使用者和使用特征。作为方言,女书是江永土话在中下层妇女群体中的语言变体,仅限女性使用和传承,与女性方言的词汇、句法及交际风格等吻合。作为语域,其使用限于特定的场合(如婚嫁仪式、女红制作、女性节日、女神祭祀)、话题(如家庭婚姻、老同结交)、参与者(如老同、女性亲友)和交流方式(如纸、扇、帕、书及口头吟诵)。鉴于此,方言和语域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二者能发生交汇,交汇本质是社会结构与社会进程的相互作用。为描述这种交汇现象,提出了“域言”概念,是指以性别、年龄、职业、种族、社会地位或地域等因素界定的某类社群,因使用语言的场合、目的、对象和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语言变体。这一概念可观照隐语行话及职业方言等。此外,方言、域言和语域这三类语言变体之间及各自内部均呈渐变关系,表现为语言使用者特征突出向语言使用特征突出的过渡。(3)依照“域言”概念,阐释女书的消亡原因、消亡机制和保护策略。消亡原因涉及使用和使用者两方面。一方面,功能空间萎缩。女书的民俗活动及社区交际功能萎缩,教育及大众传媒功能缺位,加速了女书消亡。另一方面,使用者空间受制约。使用者的数量下降,性别身份淡化,语言态度消极。这些外部动因的消失阻滞了女书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进程。随着社会功能减弱,女书的意义潜势逐渐萎缩,依次囊括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消融,语义潜势萎缩,词汇语法使用受限,语音和书写系统简化。就消亡机制而言,女书等域言现象的生存需要相对封闭的环境,该环境由使用者和使用两方面因素共同保证。前者由语言态度、人数、年龄及性别等因素构成,后者由语场、语旨及语式构成。若某些因素变化,打破域言生存环境的封闭性,会引起语义、词汇语法、音系、语音和书写的逐一萎缩,域言由此消亡。因此,女书保护的关键是保持其功能空间和使用者社群。这需要从以往主要依靠江永女性的社群力量,转向多种力量交织并行,以政府为主导,女性社群为实施主体,信息技术为手段,从而复兴使用场合,拓宽使用媒介,维护使用者社群。本研究的贡献有两方面,在语言学理论上具有创新性意义,在濒危语言保护及社会符号学本土化研究实践中具有应用价值。理论方面,通过描写女书语境呈现了潜势和实例的中间区段,即机构或文化次类、情景类型;提出新的语言变体“域言”,补充了方言和语域之间的关系,从“域言”概念及其两个变量出发,有助于分析和应对相关语言现象的消亡;探讨了域言消亡机制,并从语境、语义到词汇语法等层次探索了种系消亡框架,具有可借鉴性。实践方面,为保护女书及同类濒危语言现象,制定相关语言规划提供了参考;推进了社会符号学的本土化研究实践,应用社会符号学理论来描写、界定和阐释中国特有的语言现象,解决本国语言问题,并贡献特殊的语言事实,反哺世界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