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资源富集区和城镇带重点发展区域多种社会经济功能交织的特殊区域,是国家重点扶贫的地区。在研究区域内,自然资源禀赋虽然丰裕,但是土地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区域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各族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不仅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更是新形势下摆脱贫困的基础。本研究在此背景下,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土地资源利用等相关因子,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广西区县域层面各因素对贫困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选取2016年为时间节点,基于Arc GIS软件计算平台,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提取贫困作用强度的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素,以贫困发生率作为因变量,各主导土地资源利用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各自变量对贫困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进而提出广西地区脱贫的对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土地资源利用与贫困影响作用强度的因素进行诊断,探究各类因子对贫困是否有影响和影响力大小的问题。探测结果对比各q值对应的显著性P值发现,不同影响因子在各个时期的显著性P值都为零,说明各影响因子对贫困作用强度趋势呈现明显的差异。各类因子的q值排序从大小为:平均坡度>平均海拔>坡度1占比(6°-15°)>坡度2占比(15°-25°)>坡度0占比(2°-6°)>坡度3占比(>25°)>黏土含量占比>人均园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林地面积>多年平均降雨量>土地复种指数>土地综合产出率>多年平均气温>土地垦殖率>砂土含量占比>地形起伏度>粉砂土含量占比>人均粮食占有量。(2)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诊断出影响贫困的主导因素,对主导因素进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进一步定量分析各主导因素对贫困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程度。发现平均坡度、坡度1占比(6°-15°)、坡度2占比(15°-25°)、人均园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与贫困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平均海拔、坡度0占比(2°-6°)、多年平均气温、土壤黏土含量占比、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与贫困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坡度3占比(>25°)、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林地面积、土地复种指数、土地垦殖率、多年平均降雨量、土地综合产出率与贫困发生率呈负相关关系。(3)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对于贫困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包括重视土地的生态保护功能、建设水利工程,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科技,增加农业收入等来提出针对性的扶贫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