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在异位妊娠中属少见类型。其是指受精卵种植在经过子宫壁的那部分输卵管内。其病因与盆腔感染、输卵管慢性炎症及子宫外机械性压迫等因素有关。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不同于其他异位妊娠,其可在子宫破裂之前无明显临床症状。因输卵管间质部有子宫肌组织包绕,发生破裂时间较迟,但一旦破裂,出血甚多,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导致死亡。孕8周以前的输卵管间质部妊娠难以和宫内妊娠区别,B超检查对间质部妊娠可较清楚辨认。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未育患者占一定比例,有必要探索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往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多采用剖腹手术切除患处,近年来由于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高敏感度的放射免疫测定β—HCG与B型超声断层的普及,常能在出现严重症状前诊断,并且随着迅速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手段—介入治疗的应用,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通过对5例患者施行介入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介入治疗在间质部妊娠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研究方法收集5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年龄、生育史、既往疾病史等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特点、内镜特点及临床诊治经过等,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研究结果5例患者年龄28—36岁,平均31.8岁。未产妇4例,经产妇1例,均有人流史1—3次,其中1例有间质部妊娠介入治疗史,1例曾行子宫肌瘤挖出术,1例带环受孕。患者停经43-90天不等,伴不规则阴道出血和下腹痛,妇检子宫颈质软,呈蓝紫色,宫体增大,一侧宫角触及包块,血β—HCG 415.13-27524 mIU/ml不等,B超显示子宫体增大,一侧宫角突出,内见混合性包块,血供丰富,局部宫壁变薄。5例患者均一次性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及栓塞术产生临床疗效。术后患者均无腹痛和阴道大出血,也无发热、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4例患者于介入治疗后6-10天复查血β—HCG明显下降,B超显示宫角包括缩小,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38-52d左右宫角包块完全消失。1例曾有对侧宫角妊娠介入化疗史的病例最终行左宫角切开取胚术和局部MTX注射术,术中经过顺利,出血少。5例患者随访6-28个月,均月经规则,经量正常。其中有生育要求的1例间质部妊娠患者已受孕,孕期情况正常。研究结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在异位妊娠中属少见类型,有报道称仅占异位妊娠总数的2%—4%,其症状与体征与其他部位的输卵管妊娠相似,常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反复腹痛及阴道流血,但症状出现时间常较晚。在诊断上并无特定的金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B超检查提示一侧宫角增大,内可见妊娠带或胚胎,而宫内则无妊娠物及血β—HCG升高来协助诊断。以往的临床资料显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唯一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患处。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尤其是未育患者对生育的要求,对妇产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MTX及子宫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保守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已成为可能,虽然其临床病程较长,但以其较好的预后而被愈来愈多的临床工作者应用。若有临床症状加剧,或者血β—HCG不降反升,则表示保守治疗无效,建议尽早行手术治疗。应用介入治疗的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随访预后均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