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收入问题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它不仅涉及到“三农”问题能否成功解决,还影响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民收入偏低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音符。如果不加以解决,就可能危及到“三农”问题的成功解决,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根本因素是农业发展方式落后,主要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重要因素是制度和政策不够完善。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认真分析我国当前农民收入的现状,找出影响农民增收的根本因素、主要因素和重要因素,并针对这三个影响因素分别提出解决农民增收的路径和对策,是本文研究的主题。首先,论文提出了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1、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然,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突出“三农”问题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重要地位;2、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3、有利于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因此,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增加农民收入刻不容缓。其次,具体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一是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表现为:农业收入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收入水平低;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低。二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表现为:与改革开放初的增长速度相比,近几年增长速度相对比较低;与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相比,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比较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低;与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表现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大;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收入差距比较大。再次,对农民增收困难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刻分析。其中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经营方式分散、农业科技化水平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系数低、农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因素;由浓厚的乡土观念、供过于求的普通劳动力市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偏低所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由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和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所造成的制度和政策不完善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最后,在全面分析我国农民增收困难的影响因素基础上,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分别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方法。一是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增加销售量;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改变固有观念,紧密结合产业转移推动劳动力就地转移;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增加更多的选择空间。三是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积极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和规范财政支农行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