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崧舟于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教学主张,此后他的“诗意语文”教学艺术主张引起语文界关注,王崧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在小学语文丛林中独树一帜,它有着语文的特质、审美的品格、理性的积淀。自2004年提出迄今,跟随模仿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艺术的一线教师众多,本文以“诗意语文”教学艺术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总结“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优秀实践经验,供前线教师参考,提升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全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四章展开。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梳理分析了有关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的相关文献,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概述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艺术的内涵、教学艺术产生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及发展阶段。王崧舟“诗意语文”就是语文本身,语文是它赖以存在的唯一家园。它不是一种模式、一种风格、一种流派,他的边界和语文完全重叠。“诗意语文”是在重视言语感受和言语想象的同时,彰显语文的情感熏陶、人文关怀,让语文变得更美的语文。“诗意语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培育个性和谐的、有多元精神生活的真正的人。“诗意语文”的出发点之一是发现文本之美。“诗意语文”教学艺术遵循审美尺度与科学规律,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诗意语文”教学艺术的陌生性、新颖性、灵活性、诗性、生命关怀性吸引感化濡染着学生。王崧舟“诗意语文”的产生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专业的实践基础。“诗意语文”的发展阶段分为朦胧的激情阶段、去激情化阶段和激情的协奏阶段。第二章阐述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理念的相关内容。“诗意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它重视精神熏陶并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作用;“诗意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感性的,“诗意语文”的教育路径是感性的;“诗意语文”尊重儿童的内心世界。精神得到发展,个性得到舒展的正真的人是“诗意语文”追求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诗意语文”的基石,“诗意语文”独具特色的诗性品质决定了其课堂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诗意语文”的场域是生活,“诗意语文”的生命源泉是人的生活。“诗意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第三章从教学实践角度系统阐述“诗意语文”在教学实践中蕴含的教学艺术。以教学流程中的备课,上课两个步骤为抓手,分析“诗意语文”在教学艺术实践上的实现方式。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细读文本、破解文本秘妙、对文本进行审美化解读。王崧舟“诗意语文”备课艺术要细读文本,直面文本,体验文本原初的诗意,字斟句酌,品味文本精微的诗意,揣摩文本的形式,感悟文本潜在的诗意,寻找文本的缝隙,挖掘文本蕴藉的诗意;备课要发掘文本秘妙,破解文本秘妙的法宝是确立语用核心价值;“诗意语文”备课艺术寻求审美化的实践路径,具体包含六个方面。一是举象,即恢复语言和文字的形象;二是造境,将文字还原到特定的情况中;三是入情,即在语言的栖息中,感受情感的负载;,四是会意,即在特定的情境下理解文字的意思和趣味。五是求气,即在具体语境,探究语言、韵律和声音的魅力;最后是寻根,即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现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课堂教学中,“诗意语文”聚焦策略的运用:生命对话、复活感性、营造课堂气场、课堂教学的陌生化。王崧舟课堂教学倡导并践行对话艺术,对话的理解与生命关怀,对话的多向度敞开,走向对话视域的融合;王崧舟课堂教学积极复活感性,把握课的情感基调,营造课堂气场,建构课的教学节奏,整合课的多种元素;课堂教学陌生化策略运用如教学线索、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的陌生化等策略的运用。第四章总结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艺术给前线语文教师的启迪,同时总结其不足。“诗意语文”教学艺术给前线语文教师语的启迪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要提高,必须读书和磨课,具备匠心和诗心。教师用匠心打造课堂、用诗心塑造心灵;读书能升华境界,凝聚智慧,涵养底蕴;教师磨课让课堂精彩纷呈。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艺术的不足之处是:课堂上没有把握好空灵和充实的境界,浪漫与质朴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