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故事”书写到“跨文体”形式的位移——论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集体记忆书写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青集体记忆书写是文学对一场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社会化、历史化的建构过程。“知青”在此不仅意味着“背景”、“题材”或“个人生活经历”,更暗含着文学与其所处的历史场域之间错综复杂的对话关系。跳出单一的审美范畴来重审这一类型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韩少功的小说正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对有关知青集体记忆的“旧故事”进行不断重塑与变形的过程中,才显现出了“跨文体”形式的文本实验性。本文以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集体记忆书写为切入点,力图回归八九十年代以来特定的历史现场,还原评论者所逐步建构的文体实验经典。从而发掘韩少功小说中知青集体记忆书写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并直面其创作的困境与局限。  论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分析知青集体记忆书写在20世纪80年代的写作背景及其审美意识形态。从集体记忆对于“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的映照关系来看,韩少功等作家诸多文本的互译显现出知青集体记忆书写中的国家想象和身份认同意味。第二章依托对韩少功小说文本的细读,剖析韩少功在知青集体记忆书写逐渐失去“社会问题”式文学写作的轰动效应之后,对小说创作在文体、语言和叙事方面所进行的多种尝试与努力。这既是韩少功的困境突围之举,也是他力图剥离“旧故事”型的写作,转而进行“跨文体”形式的位移的过程。第三章以《暗示》的考察为中心,剖析其与世纪末的期刊“跨文体”热潮之间复杂的勾连关系,并进一步挖掘“跨文体”泡沫下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集体记忆书写言说功能的嬗变。第四章剖析《日夜书》在“跨文体”写作上出现的“进步的回退”现象,重审韩少功知青集体记忆书写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并尽量客观的审视其记忆书写的局限性。  讨论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集体记忆书写,是从一种新的视角对文学经典化过程进行的一次剖析与剥离。这种重读某种意义上来讲既面对作家个体,也面对整个“知青文学”,当然,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厘定概念、划清界限,而是为了呈现更为复杂、生动的文学文本与文学现场。
其他文献
本文以现代女作家林徽因的成长经历及其二十年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徽因曲折的生活、平凡不平常的经历的分析,探讨它们对作者文学思想和创作风貌的复杂影响,论述作者由
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一直是清词研究的热点,朱彝尊“醇雅”词学思想的出现对清初的词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醇雅”一词所涵盖的要义颇多,首先是词体的内容论--中正醇和,即在不同
本文以宋代缤纷多彩的都市生活为背景,运用西方传播学的理论知识,主要从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对宋词的传播进行了研究。   第一章:宋代都市与都市生活众生相。中国进
《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份)所包含的文献以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时期为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内容包罗万象,是进行语言研究很有价值的材料。   本文以俄藏黑水城古籍
序文按所依附文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书序、赋序、文序和诗序,其中诗序是与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散文文体。诗序具有介绍创作背景、阐明诗歌主旨、补充诗歌内容、引导读者接受
本文是以南宋著名文学家范成大为个案进行的典型文人心态的专门研究。典型文人心态研究价值宏观上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时代政治风貌、文学思潮;微观考虑,文人心态也是单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