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汉语被动标记“于”、“见”、“为”、“被”为研究对象,进行描写分析。汉语被动标记“于”、“见”、“为”、“被”产生于不同时期,它们以不同的途径虚化,遵循不同的发展路线,在语言发展的历史中,都曾担任过表达被动意义的任务,在某一历史阶段也都曾繁盛过,从自身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被动格式,丰富了被动意义的表达形式。然而在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中,“于”、“见”、“为”因不适应语言发展的需要而衰落下去,在这一语言现象背后存在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消长规律,被动标记“被”却在竞争中存在并发展,以至在近代汉语中占据主导地位。 本文概括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对象和范围、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语料来源和研究现状。 第二章主要论述“于”、“见”、“为”、“被”四个被动标记不同虚化历程,了解它们在语言发展史上的大致发展路线,并探讨了汉语表被动时从无标记过渡到有标记的原因。 第三章主要论述汉语被动标记作为被动意义的承担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往往存在于各种被动格式中。这一章主要阐述“于”、“见”、“为”、“被”的被动格式的形成、兴替和共现及在语言历史中的兴衰,为被动标记“被”在近代汉语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描写奠定基础。 第四章通过前三章的描写分析,对“于”、“见”、“为”、“被”在语言史中的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近代汉语中动补结构的繁荣发展,为被动标记“被”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当然“被”的繁盛有深刻的原因,这章具体的论述“被”的独特发展道路并揭示其在近代汉语中表达被动意义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