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经椎体间截骨治疗胸腰段退行性变三联征回顾性研究

来源 :蚌埠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后路经椎体间截骨术治疗胸腰段退行性变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收集蚌医附院2006年-2008年18例胸腰段脊柱后突畸形三联征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5例获得随访,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7-55岁,平均46岁;手术前后全部进行X线和MRI检查,在MRI轴位片上测量病变处手术前后椎管矢状 DS1、椎管横径 DS2、椎管横截面积 S1,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椎管各径直椎管面积变化;X线上测量手术前后及一年以上随访的Cobb角,观察手术脊柱融合、后凸畸形矫正及丢失情况;依照SF-36生活质量问卷、JOA功能评分、脊髓改良Frankel分级对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6个月及一年以上的生命质量和脊髓功能进行评分,比较分析手术对生命质量和脊髓功能的影响;探讨椎管相对矢状径DS1′、椎管相对横径DS2′、椎管相对横截面积S1′与JOA的相关性,了解胸腰段退行性变三联征患者功能症状与椎管受压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1.Cobb角测量:所有18例患者15例获6个月―3年随访,其手术前后及随访一年以上Cobb角变化如下:术前15.86±7.39,术后(十天)4.26±4.81,随访6个月4.54±4.22,一年以上随访4.74±4.00,对术前、后(十天)Cobb角行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将随访6月和一年以上的Cobb角分别与术后(10天)Cobb角进行比较,T检验,结果并无差异性(p>0.05)。  2.椎管侵占指标:椎管径直、面积分别由术前的DS1:10.22±2.31mm,DS2:16.39±4.41mm,S1:11.09±3.09mm提高到术后的DS1:14.36±3.42mm,DS2:18.35±3.87mm,S1:19.06±4.57mm,配对T检验均有明显差异性(p<0.01).  3.脊髓功能和生活质量评估:①JOA评分:术前:9.80±3.28,术后6个月:18.13±4.07,一年后随访:19.02±3.19。术前、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改良Frankel分级:术前C级2例,D1级8例,D2级3例,D3级2例,术后D1级1例,D2级2例,D3级7例,E级5例;③SF-36评分:术前、随访6个月及一年以上生理健康指数(PCS)分别是34.77±5.58,40.83±6.24,47.69±7.14和心理健康指数(MCS)分别是25.79±8.01,49.15±5.93,50.18±11.06,各组术前、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椎管侵占指标与 JOA评分的相关性:考虑到个体差异性,本实验应用椎管相对横径DS2′、椎管相对矢状径DS1′、椎管相对面积S1′,分别同JOA评分行相关性分析,经SPSS16.0分析,其相关系数依次是:R=0.49495326、P=0.0607;R=0.56132310, P=0.0295;R=0.81361963、P=0.0002;DS2′与JOA无线性相关,DS1′、S1′与JOA有线性正相关且S1′相关性明显强于DS1′。  5.并发症:其中一例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椎弓根螺钉拔出,后凸角丢失,一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采用低位硬膜外导管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完全治愈后出院,其它患者随访未见并发症。  结论:  1.胸腰段退行性变三联征是胸腰段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伴后凸畸形,及节段性不稳所致的以顽固性腰背疼痛、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症。  2.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受压脊髓椎管横截面积成正相关,可以认为受压脊髓椎管横截面积能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3.手术后Cobb角立即得到矫正,随访一年以上后凸无明显增大,术后随访融合节段稳定。  4.手术后椎管横直径、椎管横截面积明显增大,MRI示脊髓压迫完全解除,后路经椎体间截骨能达到很好的椎管减压效果。  5.手术后改良Frankel分级、JOA评分和SF-36评分明显提高,脊髓损伤恢复佳,功能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患者满意度高。  6.过以上结果判定后路经椎体间截骨对三联征患者是可行的、有效的及安全的,可以为临床此术式治疗三联征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ONC后RGC亚型BD细胞的树突变化  目的:观察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的死亡情况、残存BD细胞的树突变化情况,为了解ONC后神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