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皮栎群体苗期变异与cpDNA地理分化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n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我国暖温带及亚热带中山和低山丘陵区落叶阔叶林中最有代表性的树种之一。本研究对来源于栓皮栎主要分布区不同种源的种苗进行了测定分析,利用cpDNA进行PCR-RFLP和SSR分析,对不同种源的群体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种子及播种苗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栓皮栎种子的大小、质量、发芽率及苗期生长,在种源间均存在差异。栓皮栎中心分布区域种源的种子相对较大,发芽率较高,这些区域的种源苗期生长亦较旺盛,生长差异显著。PCR-RFLP分析中的4个cpDNA区间在15个种源的群体中存在17种单倍型;27对cpSSR引物筛选出5对多态引物,34个天然群体在13个位点上表现出多态,发现10种单倍型。单倍型变异主要出现在群体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8132PCR-RFLP和0.8742cpSSR。根据单倍型的分布特点推测:第四纪冰期时,受陕西太白山冰川影响,秦岭以北高纬度地区的栓皮栎不能适应寒冷的环境,逐步灭绝。秦岭以南的川东至大别山区域为其避难所,亦是现今的分布中心。冰期过后,栓皮栎由避难所重新向北扩张,一直进入现今辽宁地区。华南、西南低纬度地区基本没有受到冰川气候的影响,在整个第四纪冰期,栓皮栎在这些地区都广泛存在,分布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波动,与分布中心的群体存在着少量交流和相互影响。
其他文献
传统的地表移动观测站外业观测周期长,需要埋设大量的固定测点且观测点容易遭到破坏,给后期的数据处理带来极大不便。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测量技术,具有
由于硐室施工周期长,资料、数据庞杂,对于这样庞大的数据信息的获取、地质环境条件的确定以及海量数据的管理与分析,目前一般管理子系统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根据实际的需要开
拓扑关系对于城市供水管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空间关系,它是进行管网事故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管网平差分析、水力分析、供水优化调度、爆管分析的基础。选择MapInfo平台作为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