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腔颌面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一直受到包括正畸学者在内许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吞咽时舌的功能运动与周围牙颌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多。以往对于吞咽的研究,多采用各种X线技术,包括X线头影测量、X线电影、动态X线录像等。X线技术由于有辐射性的原因,难以在临床上推广作为吞咽检查的常规手段。使用超声对吞咽进行研究国际上最早见于1983年,近20多年来国外有不少学者使用超声对吞咽进行了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牙颌畸形,其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舌的形态位置和吞咽时舌的功能运动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根据X线技术的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吞咽具有特征性,其吞咽型与牙颌形态关系密切。
本研究使用实时B型和M型超声方法,研究了:(1)21例成人骨性Ⅰ类治疗前吞咽舌运动特征;(2)20例成人骨性Ⅲ类治疗前、16例成人骨性Ⅲ类治疗后吞咽舌运动特征,并与研究一中成人骨性Ⅰ类治疗前吞咽舌运动作横向对比;(3)1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术前术后吞咽舌运动纵向对比。主要研究超声图像上吞咽时舌功能运动特征,包括定性观察比较舌姿势位特征、吞咽时舌运动过程、定量比较舌运动参数(时间、速度和幅度),探讨吞咽舌运动与牙颌形态之间的关系。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骨性Ⅲ类错(牙合)舌姿势位时舌背前部低平;吞咽时舌运动特征性表现为:舌上抬后缩与上下唇共同构成口腔前封闭后,舌背顺次升高紧贴上腭部,舌后部急剧收缩,舌肌对上切牙舌侧和腭前部有挤压表现;吞咽过程中舌尖只有小范围移动。与骨性Ⅰ类错(牙合)组相比,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吞咽舌运动时间短,运动速度较快,有统计学差异;运动范围无统计学差异。
2、骨性Ⅲ类错(牙合)吞咽舌运动是与其牙颌结构相适应的,同时持久的异常吞咽型可能是上切牙代偿性唇倾、下切牙代偿性舌倾的原因之一。骨性Ⅲ类错(牙合)经过正颌外科手术后,牙颌结构发生了急剧改变,吞咽时舌运动有一个转变过渡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后多数患者能形成稳定的与骨性Ⅰ类错(牙合)(对照组)相类似的吞咽型。表明舌具有很强的适应周围口颌环境的能力,能根据口颌环境的改变而调整其吞咽时的运动;也提示临床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术后在一定长的时间内需要采取保持措施,以建立新的口腔内外肌肉动力平衡,牙(牙合)关系才能得以稳定。
3、现代先进的超声技术检查操作简便,对受试者无创伤、无辐射,对软组织显影清晰,并且能够实时录像,使用计算机可以随时对录像资料重放、慢放进行分析,是研究吞咽的良好工具。自主研发的联合衬垫扫描技术的计算机辅助B+M型超声技术,使超声图像更稳定、重复性更好,是研究错(牙合)畸形吞咽时舌运动一种有价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