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海东黄土地区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西北地区植树种草活动”,后经数期后经数期“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形成了目前基本绿化面积的人工林。这期间的造林设计,主要采用未修订前的“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采用用材林的林分结构设计,纯林设计横平竖直;本世纪初,中国林业开始分类经营后,将西北大面积的人工林和次生林划归为生态公益林,历经近20年封禁管理,由于缺乏抚育管理,随着林木的生长,导致现有的林分郁闭程度、林分密度、树种组成和年龄组成极其不合理,人工林结构和功能单一及稳定性较差,病虫鼠害等问题不断出现,大多数森林健康状态逐渐下降。本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的闇门滩、塔尔沟、杨家寨三个地区的生态公益林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森林健康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三个研究区的森林进行健康评价,根据森林健康的评价结果筛选出适合各地区提升森林健康等级的目标林分,选取两个典型样地进行结构调控,总结提出适合闇门滩、塔尔沟、杨家寨的林分结构调控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所选取的22项健康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利用综合指数法确定32块林地的计算并确定健康等级,评价结果整体表现为:生长在阴坡的中龄混交林最健康;阔叶纯林比针叶纯林更健康,中龄林比幼龄林和成熟林更健康,生长在阴坡的林分要比生长在阳坡的林分更健康。(2)通过对三个研究区的森林健康状况分布图研究得出:闇门滩主要以亚健康状态的林地为主,占比81.33%,面积为98.21 hm~2;塔尔沟处于健康状态以上的林地面积为92.92 hm~2,占比高达94.9%;杨家寨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林地占比为46.4%,面积80.94 hm~2;三个研究区处于健康等级以上的林地面积为195.55 hm~2,占闇门滩、塔尔沟和杨家寨林地总面积的49.7%,占比最多,研究区森林总体呈现健康状态。(3)准则层指标健康得分情况为:林分结构(0.2965)>立地条件(0.1328)>林分抵抗力(0.0923)>林分生产力(0.0731)。影响该研究区森林健康的主要原因体现在:林分密度过大,树种组成单一,从而使林地的土壤含水量低下,林分生产力降低,抵抗力差。(4)典型林地进行结构优化调控措施:对1号青海云杉林进行两次调整,将1号林地由均匀分布调整到随机分布,平均混交度由0.0192提高的0.4706,由原来的近乎零度混交转变为中度混交。13号林地的平均角尺度由0.3619调整为0.3334,将13号林地由团状分布调整到随机分布,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从0提高到0.5868,由零度混交转变为强度混交。(5)依据森林健康评价结果筛选出结构调整的目标林分,结合典型林地的调控措施,提出相应的结构调控原则,合理的确定目标树和干扰木,依据林地的合理密度进行干扰木的采伐;对经过采伐后的林地中,按照随机分布的形式配置其他树种,主要的配置形式:青杨纯林配置青海云杉;云杉纯林配置白桦;白桦纯林配置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配置柠条;柠条灌木林配置祁连圆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