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trastive Study of Authorial Stance Marke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cademic Discourse Across Fie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il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术语篇社会性和交际性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学术语篇的写作目的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而更在于推销观点、宣传立场。不少学者开始重视学术语篇中的立场,并通过立场标记语对学术语篇的社会性和交际性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多选用期刊文章为语料,要么只涉及到一种语言,要么只涉及到一个领域,以学位论文为例的跨语言、跨领域的学术语篇立场标记语对比研究到目前为止尚属鲜见。   因此,本文以博士学位论文结论部分为例,选取了中文、英文两种语言,理论文科、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理论理科四个领域各20篇(共160篇)学术语篇为语料,结合布朗、莱文森的面子理论和海兰的学术交流分析模式,考察了作者立场标记语在学术语篇中的频次分布,并用SPSS软件中的卡方检验功能检测了不同语言、不同领域学术语篇中作者立场标记语使用的异同,探讨了可能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就学术语篇整体而言,作者立场标记语在学术语篇中确实存在,且为数不少(约十万字中出现2509次)。其中,模糊限制语和确定表达语的出现频次均远远高于态度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说明了其作者在尊重学术语篇客观性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了其社会性和交际性,尽力维护自身和读者面子,有技巧的积极推销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除了对自我提及类别无明显偏好外,学术语篇总体在对于模糊语、确定表达语和态度标记语的选择上更偏向于使用表示精确度的模糊语、表示肯定的确定表达语和评价性态度标记语,说明作者希望通过提高命题精准度,肯定自己的观点,避免直接表露态度来达到潜移默化说服读者的目的。   其次,在不同语言的学术语篇中,除了表示精确度的模糊语出现的分频次无显著差异外,中文语篇中作者立场标记语出现的总频次和其他分频次均明显低于英文语篇,说明比较而言外国学者比中国学者更热衷于与读者互动、推销立场。此外,在对立场标记语种类的选择上,二者亦有异同:就相同点而言,两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和确定表达语的出现频次均远远高于态度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表示肯定的确定表达语和评价性态度标记语出现的频次均高于事实引述确定表达语和情绪性态度标记语,这点与学术语篇的整体规律相符;就不同点而言,中国学者倾向于使用表示精确度的模糊语和第三人称自我提及,而外国学者偏向于使用表示可靠性的模糊语和第一人称自我提及。在第一人称的使用方面,中国读者多用第一人称复数,外国学者多用第一人称单数。   导致该区别的原因极有可能是由于二者间不同的学术文化。一般来讲,外国学术文化重个人、互动和协商,而中国学术文化重集体、客观和权威。因此,外国学者倾向于突出自我,大胆假设,试图通过一对一直接对话协商以说服读者;中国学者则倾向于强调集体和权威,小心谨慎,隐藏自我,试图通过将读者拉入群体等间接方式获得认同。   最后,在不同领域的学术语篇中,文科领域和理科领域、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中作者立场标记语的使用也各有异同。   这些领域的相同点在于:模糊限制语和确定表达语的出现频次均远远高于态度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表示肯定的确定表达语和评价性态度标记语出现的频次均高于事实引述确定表达语和情绪性态度标记语,这点与学术语篇的整体规律相符。   就文科领域语篇和理科领语篇而言,二者除了情绪性态度标记语频次无显著差异外,区别主要在于:文科语篇除了第一人称单数自我提及频次明显高于理科语篇外,作者立场标记语出现的总频次和其他分频次均明显低于理科领域;对标记语种类的选择上,文科语篇倾向于使用表示精确度的模糊语,而理科语篇倾向于使用表示可靠性的模糊语;在第一人称的使用上,文科语篇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而理科语篇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复数。   就理论领域语篇和应用领域语篇而言,二者的区别在于:应用语篇中作者立场标记语出现的总频次明显高于理论语篇,理论语篇除了模糊标记语和态度标记语的总频次、表示精确度的模糊语、表示可靠性的模糊语和评价性态度标记语的分频次与理论语篇无显著差异外,确定表达语和自我提及的总频次和其他分频次均低于应用语篇;对自我提及种类的选择上,理论语篇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自我提及,而应用语篇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自我提及;在第一人称的使用上,理论语篇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复数,而应用语篇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单数。   这些区别极有可能源于各个领域的不同特点。一般来讲,理科领域多为实证研究,包括大量的实验、推理和认证,讲究客观性和逻辑性,观点和结论明确,而文科领域多为分析性质,包括更多的主观性,观点和结论也见仁见智。因此,相对文科领域,理科领域的作者更容易受到攻击,导致面子受损,因而他们难免使用更多的立场标记语来躲避攻击,挽救面子。此外,他们倾向于使用表示可靠性的模糊语和第一人称复数也说明了他们希望通过软化论点、强调集体的方式来达到逃避攻击、保护面子、推销观点的目的。   而对于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后者更强调其结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推广。换言之,应用语篇的成功性更依赖于其对读者现实生活的影响,即应用语篇更容易威胁到读者的消极面子,从而受到读者攻击。因此,应用语篇使用了更多的立场标记语来躲避攻击、挽救面子。此外,应用语篇作者一方面采用第三人称自我提及隐藏自身、间接引导,另一方面在第一人称自我提及上偏向于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直接和读者互动,以求双向夹击、达到推销观点和立场的目的。   本研究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学术语篇社会性和交际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清扫了跨语言、跨学科学术交流的障碍,为评价性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为学术语篇的撰写和教学提供了指引。
其他文献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其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更让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六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诚然,在斯坦贝克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很多小说都反映了他
疯子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文学形象。莎士比亚在其四大悲剧中更是频繁地描绘了一些疯癫的形象。著名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也对疯癫有很深刻的理解。本文
1862年6月日本幕府派遣的商船“千岁丸”号抵达上海。这是时隔两百多年的锁国之后,日本首次派遣官船访问中国。“千岁丸”号上的乘员里的众多藩国武士,自踏上中国的土地一刻起,
师生课堂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也是国内外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关注的热点。但是大多数英语课堂互动研究一直集中在教师方面的因素,例如教师话语,教学策略等;另外相关研究多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更是对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作为一门研究语篇的学科,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研究语篇语言特点的同时,也注重对语篇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考察,以此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