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天然高分子聚电解质壳聚糖(CS)和木质素磺酸钠(SL)为囊壁材料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构建微胶囊,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首先以光稳定性差的除草剂氨氯吡啶酸(PLR)为模型药物,在其表面直接组装制备PLR/(CS/SL)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Zeta电位仪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所得微胶囊进行表征,对微胶囊的载药量及包封率进行测定,同时通过体外释放实验研究组装层数、聚电解质离子强度及pH对所得微胶囊中PLR的释放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利用经验公式对释放实验数据进行回归以探究微胶囊的释放机理,最后通过微胶囊的紫外光降解实验探讨具有紫外线吸收功能的SL作为囊壁材料对PLR光稳定性的影响。 SEM、CLSM、Zeta电势及FTIR分析结果均表明, CS和SL成功地交替沉积在PLR微晶表面形成微胶囊结构,且组装12层时微胶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97.4%和86.2%;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胶囊中PLR的释放速率随组装层数及聚电解质离子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随聚电解质溶液pH的升高而增大,释放数据回归结果显示PLR/CS/SL微胶囊的释药机理为菲克扩散过程;光降解实验结果表明,以SL为囊壁材料可有效降低微胶囊中PLR的光降解速率,且降解速率随组装层数的增加而降低,自组装法制备的PLR/CS/SL微胶囊结构可显著提高PLR光稳定性。另外,本课题还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CaCO3微球,并以其为模板逐层组装CS和SL,最后通过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液将模板去除制得了CS/SL中空微胶囊,同样利用Zeta电位仪跟踪微胶囊表面电势的变化,采用SEM、CLSM、和投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胶囊形态进行观察,并利用正电性物质罗丹明6G和负电性物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验证了带相反电荷的小分子染料在CS/SL中空微胶囊的自沉积行为;SEM、CLSM、TEM和Zeta电势结果均表明以规则的CaCO3微球为模板可制得形态规整、尺寸均匀的中空微胶囊,且罗丹明6G在该中空微胶囊内有较明显的自沉积现象,而FITC很难沉积到胶囊内部,说明以CaCO3微球为模板制备的CS/SL中空微胶囊对正电性物质有选择自沉积作用,此结论为进一步以该中空微胶囊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