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学通史编撰研究

来源 :王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el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通史编撰为研究对象,考察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学通史编撰的变迁。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在不同阶段有何异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出哪些特征?论文从其编撰发生的语境、编撰实践、编撰理念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学通史编撰的发展历程。最后,论文运用世界文学理论,通过个案研究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论述的问题,进而探讨世界文学时代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方式。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学通史编撰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等。第一章探讨了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学通史编撰的历史与理论语境。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研究发轫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汉学中心移至美国以及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美国汉学转型为中国学,并于80年代末进入成熟的学术化时期。在此影响下,原本发展缓慢的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研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各类文学选集与研究著作相继诞生。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实践中,各种类型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不断涌现。另外,始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其他国家的中国文学史编撰也为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史编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论述了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学通史的编撰实践。首先,论文分别对美国汉学界的五部中国文学通史著作及其编者作简要介绍,并重点论述每部文学史最为显著的特征。接着,论文分析了同为美国汉学界所编撰的五部文学史著作的相似之处,包括关注中国语言文字以及重视外国文学及其话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最后,论文探讨了两个不同阶段的文学史编撰所具有的明显差异。20世纪60年代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通史均由个人编写完成,其作者均为华裔,均以译介为主,三部文学史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与评价、以及作家轶事与文本节录等方面都较为一致,具有明显的同质性。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通史则以研究为主,两部文学史均由多位作者集体完成,不同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学术个性与写作风格,对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潮流与文学现象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诠释与评价,从而体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第三章探讨了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学通史的编撰理念。首先,从文学观念上来看,由于20世纪60年代三部文学史的编著者均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赴美的华裔学者,均受到彼时中国国内纯文学观的影响,故而三部文学史在纯文学观的主导下均仅收入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剧作品;21世纪初两部文学史的编写者则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与“文化转向”的浪潮中均坚持大文学观,将文学扩展至文化领域,尤其关注与文学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内容。其次,从文学史观上来看,20世纪60年代的三部文学史均以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为指导,采用历史主义文学史观,在基本确定作品的作者与创作年代、各种文体的黄金时期与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前提下来叙述各种文体的发展演进,并重视作家生平以及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1世纪初两部文学史的编写者则以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为指导,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与文学史的建构性,因而更加关注文学文本的形成与流传机制,重视对文学接受史的考察,探讨后世对过去之文学的过滤与重建。第四章结合世界文学理论,以三个个案研究来讨论世界文学时代中国文学史的编撰。第一,世界文学视野下的文学史编撰应当具有比较的和世界的眼光。在这方面,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值得称道,五部文学史均十分重视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并将中国文学延伸至“大中国”文学。第二,世界文学时代的文学经典名单从来都是变动不居的,文学史的编撰也应当关注新晋经典作家作品及其经典化。在这方面,21世纪初的两部文学史对寒山与张爱玲的叙述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第三,世界文学时代的文学史编撰应当重视翻译的桥梁作用。在这方面,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通史对中国文学文类术语与文学文本之翻译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论文得出结论,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在不同时期编撰实践的异同以及编撰理念的演变均能给予国内学界以启示与参考。同时,作为一种跨文化与跨语际的交流实践,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对于海外读者更具吸引力,对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更具效率,是世界文学时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要切实消除专业课知识和思想政治元素“两张皮”的现象,解决教学内容说教、生硬、嫁接等实际问题,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并将其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育人要求重新定位课程目标,优化
期刊
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了多种类型的星载偏振传感器,实现这类传感器高精度在轨探测的基础是可靠的辐射和偏振定标。我国研制的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PC)是目前唯一在轨的星载多角度偏振探测仪器,由于技术难度无法配备星上定标器,亟需发展在轨替代定标方法对DPC数据进行高精度定标。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目标,本研究发展了基于海洋场景瑞利散射、海洋场景太阳耀光和沙漠场景交叉定标的辐射和偏振定标方法,在系统化的理论精度分析
学位
新一轮探月计划的兴起,推动月球探测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为了满足科学研究与工程论证研究的需求,有必要建立空间基准统一的数字月球系统对海量、多源、多尺度、多模态的月球探测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展示和分析,对全月三维场景进行全方位的模拟构建,最终实现对月球准确地数字化描述与表达,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去认识、了解、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基于此,本文开展了空间基准统一的数字月球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应
学位
近岸/内陆水域虽然在地球表面的占比不大,但是却承载着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全球气候都十分重要。卫星遥感由于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势,已经成为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但是因为该区域中大气与水体辐射传输具有耦合性,大气与水体光学成分复杂,地区差异性极大,该区域的定量化遥感研究广度与深度仍存在一定的限制。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角度遥感传感器的近岸/内陆水域二向反射分布函
学位
中国西南山区是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地方政府已进行了多轮地质灾害排查,但据统计,70%以上造成严重损失的滑坡灾害仍不在已排查出的隐患点处。原因之一是西南山区地形多变,高山峡谷遍布,植被覆盖度高,滑源区地处高位且隐蔽性强,传统的人工识别方式难以有效的识别滑坡隐患体。近年来,“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的提出,实现了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和预警预报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普查”作为“三查”体系的基础,
学位
月球/火星探测器着陆前在约十千米高度开始获取下降序列影像,这些下降序列影像的摄影基线与主光轴方向接近,影像空间分辨率逐渐变高。本文以嫦娥四号下降序列影像和天问一号下降序列影像为数据基础,提出一种基于下降序列影像进行着陆区地形重建的方法,并分别从陨石坑和沙丘等特征地貌提取、下降序列影像与底图粗配准、相机位姿解算、基于核线的下降序列影像的匹配、光束法整体平差地形重建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
学位
在传统社会中,法律的合法性建立在传统、习俗、宗教等的基础之上,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的法律合法性资源式微,法律的合法性面临无所归依的境地。以近代自然法理论为代表的理想主义法律观侧重于阐发法律的规范有效性,将法的合法性建筑到人的理性和良知的基础上,但对法律的事实有效性语焉不详;以法律怀疑论和法律实证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法律观则侧重于阐发法律的事实有效性,甚至认为法律在现代失去了规范有效性,而只具有事实
学位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组合目标检测已成为遥感大数据信息提取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也是遥感图像智能分析的难点之一。组合目标具有特征变化多样、内部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组合目标检测面临特征描述困难、检测精度不高、训练样本缺乏等一系列问题。通用的深度学习方法已无法很好地完成遥感图像组合目标检测任务。本文深入分析了遥感图像典型组合目标特征,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基于国产高分数据的组合目标智能提取方法,并面向迁移
学位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全球水循环发生变异,极端降水、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升级,加之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社会水资源系统面临巨大压力,水与粮食和能源等领域的矛盾日益凸显,并衍生出许多资源环境类安全问题,业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跨国黑龙江流域的中国部分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深入研究全球变化对黑龙江流域生态水文的影响对流域内水资源管理调控具
学位
天山构造带地处印度-欧亚新生代碰撞挤压构造带内部,其活动构造发育、地震活动频发,6级以上的强震事件大多发生在天山南北山前的前陆逆冲挤压构造带内。二十世纪初,我国新疆天山境内发生过两次里氏8级左右大地震,其中1902年8月22日发生于西南天山山前阿图什一带的Mw 7.7阿图什大地震(以下简称“阿图什地震”)是一次影响范围广、人员伤亡多、经济损失大的特大地震。由于此次大地震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南疆偏远地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