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战败的原因,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战略、政治方针、国民经济等方面,也有认为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或明治政府侥幸取胜的观点。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研究所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中日两国的军需产业的水平及其规模方面的巨大差距。军需产业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私营企业、军队和政府结合形成的军需产业复合体。从狭义上来讲,军需产业包括了维持军队和对外开战时所必需的服装、燃料、食品、武器装备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于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有必要从军需产业的各个领域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重点考察明治中期日本的军事经济规模及其与各产业界的关联,明确军需产业对明治日本军事实力的影响。同时简单分析清朝洋务运动中的军需产业及其规模,对中日两国的军需产业进行简单的比较,从军需产业层面分析出甲午战败的必然性。为此,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在序章部分,主要提出了本文考察的对象、研究的价值、先行研究及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中日两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先后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都进行了改良和改革运动。但是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甲午战争中日本一举打败清朝,确立了在亚洲的统治地位。研究中日两国的军需产业对于分析甲午战争具有一定的意义。研究方法是广泛收集、整理中日两国,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甲午战争之前的军需产业的发展状况,得出具有比较意义的数据和资料,结合清朝同一时期的情况进行比较。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是本文主体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明治维新之后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军需产业的萌芽阶段的情况。主要介绍了日本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社会有识之士的见解,其中也包含了日后发动甲午战争的企图。另外介绍了明治政府在争取国富民强方面采取的主要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果。在第三部分中,通过对日本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甲午战前的十年间的军事扩张的准备的三方面,即对国内军需产业的发展和支持、政府兴办的民用工业的租借下放、对明治政府这期间的财政支出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并比较明治日本和清政府在对外战争、外交方面的动向。第四部分对清朝政府的军需产业情况,主要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建设的军事工业的投入和产出状况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与明治政府的军需经济的对比,明确两国在军需经济方面的优劣。另外,考察清政府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甲午战争时期的军事费用支出情况,比较两国在军事投入方面的力度。第五部分通过对两国在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对外活动中的动态的比较,得出两国的实力变化,从而验证两国军事经济的差距的缩小。结论部分总结两国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甲午战争期间,两国军事经济发展的差距,从而得出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必然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