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在不同病因的慢性心衰患者应用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基础病及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缬沙坦治疗后的疗效是否相同,为新型抗心衰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指导临床实践。方法1.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54例慢性心衰(射血分数(LVEF)≤40%)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搜集一般资料:病人一般信息、影像学资料(心脏彩超、胸片/胸部CT等)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证实心脏存在结构或功能异常。2.根据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诊断分为(结构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组,高血压性心脏病组和扩张型心肌病组)及不同心功能(NYHA分级:心功能II级、III级、IV级)分组,患者心脏各腔室:右房左右径(RAd)、右室前后径(RVd)、左房前后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其治疗前各分组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采用开放式研究,对入选患者采用常规的抗心衰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管理(病人健康教育、体重和饮食管理),休息与根据心功能进行适量有氧活动,治疗病因及消除诱因;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RAAS抑制剂及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是否给予利尿、扩管、强心等对症治疗药物,并把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方案中的ACEI/ARB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H20170362,50 mg、100mg/片),口服,根据患者血压、血肌酐、钾离子水平等情况调整剂量(50mg~200mg/天)至最大耐受剂量,规律治疗3个月。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前停用ACEI 36小时,观察指标、判定疗效。4.定期进行电话和门诊随访,统计患者标准化治疗3月后复查心脏彩超,观察其治疗的有效率、心血管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心衰再入院、心功能恶化需静脉用药、心衰恶化放弃治疗)、心脏彩超测定并分析病人治疗前后心脏各腔室变化。结果1.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总体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为87.66%(135/154×100%),且其对不同心功能分级的组间有效率及不同病因的心衰患者组间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2.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前按照不同心功能分级及不同病因分组,患者组间心脏各腔室大小及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后按照不同心功能分级及不同病因分组,患者组间心脏各腔室大小及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按照不同心功能分类,心脏彩超结果示右房左右径、右室前后径、左房前后径标准化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心脏彩超结果示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后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照不同心衰病因分类,心脏彩超结果示右房左右径、右室前后径、左房前后径标准化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心脏彩超结果示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后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常规“金三联”治疗中的ACEI/ARB改为沙库巴曲缬沙坦标准化治疗3月,随访期间,患者心血管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39%(16/154)(死亡5例,心衰加重再入院10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1.对于慢性心衰患者,接受标准化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其有效率(87.66%)较常规以往“金三角”(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ACEI/ARB)治疗方案(90.7%)偏低,心血管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39%,提示其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具有一定的疗效。2.患者心脏彩超示右房左右径、右室前后径、左房前后径治疗前后虽有缩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因为其对各心腔逆转心肌重塑的敏感性不同,或可能与治疗周期不足、随访时间较短有关。3.不同病因和心功能分级患者经治疗后复查心脏彩超结果比较显示: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明显改善心室重塑,且可能对左室心肌重构的改善更为明显;沙库巴曲缬沙坦亦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射血分数。4.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不同病因的心衰临床疗效相似;对不同心功能分级(NYHAⅡ~Ⅳ级)的心衰患者心功能的疗效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