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84年,信息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就曾指出:“要想有效的生存,就必须有效的拥有信息。”自人类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以来,如同空气般的信息深刻影响着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并在人类触觉感知以外的经验状态下悄然改变着人类通往未来的航向。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强化的今天,以无污染、可重复利用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信息消费已成为人们举手投足间的日常生活行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信息消费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和融入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生活。本研究采用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视角,立足文化研究学派的人文关怀,采用逻辑演绎和宏观思辨的研究路径,把互联网信息消费作为引起文化诸多革新的诱因,通过阐释在互联网信息消费影响下文化主体、文化价值、文化形态和文化秩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分析目前我国文化发展中所呈现的问题,以引发对文化健康发展问题的深度探究。第一章系统阐述了互联网信息消费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对互联网信息消费产生和发展的简要梳理指出其与信息消费的区别和联系,以此划分“传统信息消费”(Old Information Consumption)和“互联网信息消费”(Internet Information Consumption),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互联网信息消费的特征及属性。第二章论述文化主体在互联网信息消费新传播环境下的新境遇。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消费的技术依附性和交互性造就了数字化生存的文化主体,塑造了“线上和线下”交织生存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消费的生产性和碎片化特征重塑主体的文化思维,提高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消解了文化主体的线性思维,促成去中心化、碎片化的互联网思维的形成。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聚焦文化价值,阐释互联网信息消费在文化价值方面产生的影响。互联网信息消费的生产性特征打破了传统信息消费文化生产的垄断,促使普通大众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文化价值体现出大众化趋向;同时互联网信息消费的生产性和交互性带动新的文化价值标准,新旧文化价值标准共存的生存格局带来“信仰缺失”的文化价值危机。第四章从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路径出发,探讨互联网信息消费带来文化形态层面的变革。互联网信息消费冲击了精英文化的“霸权”地位,拉动草根文化的“逆袭”,促成亚文化的分群传播,并促进了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的社会转型,推动文化的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第五章从宏观维度来说互联网信息消费环境下文化秩序的问题,一方面,与传统信息消费相比,互联网信息消费促进异质文化间的融合,推动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整体文化格局;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互联网信息消费带给文化的负面影响,从对本土文化秩序的冲击方面来说,互联网信息消费对技术的高度黏性和贴合度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数字鸿沟,进而加剧社会两极分化,互联网信息消费的共享和交流加剧了消费文化的过度发展,引发消费主义的盛行,各种网络炫耀性消费助推消费主义的传播,同时互联网信息消费释放了文化生产的权力也引发了互联网知识产权的问题,复制-粘贴的“生产性”消费是互联网信息消费中必须直面的网络侵权问题,碎片化的消费行为解构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消解传统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