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理论看童话的翻译——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三个中译本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eidafeife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但是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少得可怜”。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儿童文学处于文学殿堂的边缘地位,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人们,甚至一些学者认为儿童文学翻译容易、简单。而童话又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童话翻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童话如其名,为儿童所作,服务于儿童,儿童是童话的主要读者。儿童相对于成人有不同的阅读水平、接受能力以及特殊的审美和成长需求。特殊的读者群体和阅读目的决定了童话翻译的特殊性。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探讨童话的英汉翻译,译者应始终以读者——儿童为中心,使作品满足孩子的审美需求,让他们接受让他们喜欢。并且通过对童话《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几个译本的分析讨论该理论在童话翻译中的应用。最后笔者总结了童话翻译对译者的要求和翻译方法的选择。论文分为五大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文的写作动机,力求达到的写作目标,以及全文结构。   第二章,介绍了童话和儿童,论述了童话翻译和童话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   第三章是理论基础。具体论述了接受理论的起源,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读者的地位,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主要观点在翻译中的应用。   第四章,文本分析。简要介绍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及其作者,并通过对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接受美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译者要满足目标读者——儿童的阅读需求,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必需做到语言风格上的可读性,音乐化,以及使用儿童的口吻;并且灵活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译出原文的“神”和“趣”。在文化因素的翻译中,笔者主张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使孩子领略原汁原味的异国风情。   第五章是对全文的回顾,总结了童话翻译对译者的要求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
其他文献
随着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新的翻译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尤其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因此,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将译者的主体性从很大程度上展现出来。
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等的相关理论广泛验证,但教学实践中,文化因素与语言习得常常被相互孤立。以语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