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流域对中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这一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因此,研究流域农业气象干旱的变化特点,并根据地区特点合理规划与高效利用水资源,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对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57~2001(45a)年黄河流域93个气象站点的系列气象资料,借助ArcGis、Surfer等技术手段,分析计算了黄河流域干燥度、农田潜在蒸散量和水分亏缺量的变化规律,取得的结果如下:①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干燥度空间分布特点是北高南低,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趋势。干燥度年际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季节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全年干燥度变化以7、8、9月份最小,11月~翌年3月最大。②黄河流域农田潜在蒸散量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平原潜在蒸散量多于高原。潜在蒸散量年际变化呈先降后升趋势;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全流域均以5~7月潜在蒸散量最大,11月~翌年2月最小。农田水分亏缺量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呈增大趋势。年际间总体上呈增大趋势;季节变化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全流域水分亏缺量均以4、5、6月份最多,7、8、9月最小。③以干燥度为主要依据,辅以降水指标,并结合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等,将黄河流域分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四个类型区。据每一区域内部气候、自然地理等生产条件的差异性,又进一步划分为19个亚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相应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为黄河流域旱作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