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情诗歌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从游仙诗、仙真人诗到道门乐府、吟咏赞颂的流变,再到唐代终于达到了世俗化的高峰。在这个流变过程中,也有反复,也有特例,并不遵循一成不变的规律,这是符合意识形态发展的特征的。在道情诗歌扑朔迷离的流变历史中,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出它总的发展趋势:世俗化与艺术本质的回归。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引入了“道情诗歌”的概念,简单阐述了道教与诗歌的共鸣关系、唐代道情诗歌的独特价值和相关的学术研究回顾。第二部分追溯道情诗歌的起源和流变的历史,第三部分结论,分析道情诗歌世俗化的特征和深层文化意义。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分三章展开:第一章主要界定了“道情诗歌”的概念,在宗教艺术和文学体裁两个角度展开对“道情诗歌”的正名,消除对于“道情”概念外延和内涵的错误理解。第二章追溯道情诗歌的起源,在楚辞和秦代的仙真人诗中,寻找游仙诗歌的两个传统——“列仙之趣”与“坎凛咏怀”。在早期的道情诗歌史中,自然包括了具有道家思想的游仙诗和道门乐府,颇多“列仙之趣”。随着道教的诞生,道情诗歌表现了更多的形式,而且从最初就显现了世俗化发展的端倪。特别是“三曹”开创的游仙诗“坎壈咏怀”人文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游仙诗歌的发展。游仙诗体之外,早期的道情诗歌保存在道藏中的还有不少教理诗、仙歌、赞颂词和常吟咏,这当是道情诗歌作为宗教艺术的典型,但是由于局限于宫观斋醮仪式使用,内容空洞,流于形式,缺乏丰富的现实生活基础,最后或在道教中枯竭,或在世俗社会中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了世俗化的特征。第三章主要通过唐代道情诗歌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其世俗化发展的深层社会原因,把道教的社会化和审美艺术本质回归贯通起来,为宗教世俗化理论提供新的证据。第三部分结论,对道情诗歌的世俗化流变进行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