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河三角洲作为河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带,是物质与能量交换最频繁活跃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敏感。大型河流源源不断向海输送大量悬浮颗粒物,不仅影响污染物的分布扩散,还促进近岸海域碳、氧和营养盐循环,塑造水下地貌,影响海岸线的侵蚀淤进是近岸海域初级生产力和氧分循环的重要调节因子。相应的,三角洲近岸海域复杂的动力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悬浮泥沙的时空动态,径流输沙、岸线变迁以及地形冲淤、潮汐潮流、风浪风
【基金项目】
:
NSFC-山东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变的动力机制与环境效应”,U170621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2017YFC04055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河三角洲作为河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带,是物质与能量交换最频繁活跃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敏感。大型河流源源不断向海输送大量悬浮颗粒物,不仅影响污染物的分布扩散,还促进近岸海域碳、氧和营养盐循环,塑造水下地貌,影响海岸线的侵蚀淤进是近岸海域初级生产力和氧分循环的重要调节因子。相应的,三角洲近岸海域复杂的动力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悬浮泥沙的时空动态,径流输沙、岸线变迁以及地形冲淤、潮汐潮流、风浪风暴潮和人类活动等都对悬沙浓度具有驱动作用。黄河以水少沙多著称,近几十年逐渐形成枯水少沙的入海水沙新情势,同时河口近岸海域动力条件复杂,悬沙浓度时空动态出现新特点。因此,开展悬沙浓度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对于探究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变机制、海岸工程建设,乃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千余景GOCI遥感影像,结合水沙数据和多年实测地形高程、风速风向、波浪、流速流向及底质沉积物粒径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沙浓度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实测悬沙浓度与影像波段反射率的经验模型,发现利用GOCI影像构建高浓度悬沙反演模型时,在波段选择上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的组合效果优于单波段;模型结构上,非线性结构反演效果优于线性,多元函数模型反演效果优于一元函数模型。(2)悬沙浓度变化上,现行河口邻近海域始终是悬沙浓度高值区。年际变化上,高浓度悬沙(≥100 mg/L)扩散范围主要在距河口10 km内,莱州湾悬沙浓度年际变化差异小。年内变化上,现行河口邻近海域高浓度悬沙扩散最远可至距河口15 km,7-8月悬沙浓度最高;莱州湾北部枯季月均悬沙浓度显著高于洪季,高浓度悬沙扩散范围在距岸约3-35 km内。潮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河口近岸海域,提取逐小时高浓度悬沙边界,发现高浓度悬沙面积小时之间差异较小,但边界摆动角度差异大,角度变化最高超过20°且与涨落潮流方向基本一致。大潮日不同浓度悬沙扩散面积及浓度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高于小潮,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河口两侧海域。实测数据显示涨落潮时段现行河口近岸海域表层水体高含沙量与高流速中心并无很好的对应关系,涨落潮仅控制河口邻近海域高浓度悬沙的扩散方向和摆动角度。大潮日高浓度悬沙扩散面积显著大于小潮,大小潮流速差异造成泥沙再悬浮对悬沙浓度值的影响更明显。(3)径流输沙量是河口近岸海域悬沙浓度年际和年内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年际尺度上径流输沙量影响范围为距河口5 km内,该范围内悬沙浓度基本大于200 mg/L,离口门越远影响越小,约15 m等深线是影响极限。年内变化上丰水期月径流输沙量影响范围最远可达距河口10 km(15 m等深线),枯水期影响范围为距河口约5 km,莱州湾受径流输沙影响小。调水调沙期间高浓度悬沙可扩散至距河口12-20 km处,不同浓度悬沙扩散范围显著大于自然径流状态。(4)风对悬沙浓度的影响体现在季风和短时强风两方面。季风对莱州湾西北部海域影响较大,偏北大风是莱州湾西北部悬沙浓度月变化主控因素,在强烈冬季风影响下,莱州湾西北部悬沙浓度显著升高。短时强风方面,分析了台风“摩羯”过境前后悬沙浓度变化,发现悬沙浓度与风速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且对莱州湾影响更大,台风登陆后悬沙浓度显著上升,影响可持续3-4天;台风登陆后最大波高和有效波高显著升高,对悬沙浓度影响持续时间更久,风浪造成底沙强烈再悬浮,导致悬沙浓度短时迅速升高。(5)对比2012-2018年15个固定断面水下地形与悬沙浓度的关系,发现悬沙浓度高值区一般位于明显的侵蚀或淤积区,孤东近岸海域有两个高值区,分别对应地形侵蚀和淤积区;现行河口外有两个悬沙浓度高值区,分别对应现行河口淤积区和微侵蚀区;老河口有一个高值区,对应地形微淤积区。地形冲淤与河口复杂的动力环境相关,淤积区丰富的泥沙使悬沙浓度升高,而侵蚀区的高浓度悬沙主要由海洋动力引起的近岸强烈冲刷和底沙再悬浮造成。基于Landsat 8 OLI影像以及DSAS岸线分析系统,发现岸线侵蚀使高浓度悬沙向岸退缩,岸线淤进使得高浓度悬沙向海扩张。
其他文献
滨海芦苇湿地是重要的碳汇生态服务系统,其具有持续的固碳能力和很高的固碳速率,而芦苇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交互作用在土壤有机碳积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升温条件下,根系及根际微生物介导的碳过程的变化以及对根际土壤碳收支影响的认识还相对有限,因此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关于滨海湿地土壤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理的认知。基于此,本研究以长江口崇明东滩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将芦苇-土壤连续体移栽至开顶
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揭示中国城市在不同自然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社会与自然的耦合协调关系,总结不同类型城市在生态环境保育以及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优良经验,进一步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以中国34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物质流分析与夜间灯光数据的面板回归模型,估算城市尺度下主要基础设施中的物质存量,并以此作为资源系统的表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化的自系统,是各类技术的集成应用,多源异构网络、数据飞速流动以及设备频繁交互等使得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相关风险集中性地体现在支撑环境、技术异化、信息安全以及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且日益表现出风险发生的高度不确定性、风险演化的动态流溢性以及风险内容的交叠耦合性等诸多特征。面对如此复杂化的智慧城市安全风险现状,一方面,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完善现有的技术架构,
水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诸多的水环境问题中,抗生素残留新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受到极大的关注,其不仅会直接破坏水质,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将对人类的健康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围绕上述水环境污染问题,针对新污染物抗生素与水体富营养化重要指标,发展方便、快捷、可靠的环境现场分析与监测平台意义重大。作为一种新型多功能纳米材料,无限配位聚合物(Infinite coordination
基于现有5 600 t/d尾矿管道输送能力提高至10 000 t/d的生产需要,对现有输送系统进行扩能工艺方案研究,在建设难度、时间、投资、风险及对现有生产的影响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确定了加压泵站方案最适合本管道扩能项目。
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水平快速提高,工业、交通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也快速发展。因此,城市内部的出行环境也日益复杂,由此引发的外伤事故层出不穷。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年因外伤导致的死亡和伤残率极高。由于缺乏完整而系统的数据源,国内关于外伤,尤其是交通事故所致和跌伤所致的全面影响机制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海量多源大数据,如数据量庞大的道路数据、兴趣点数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才能确保教学拥有明确的目标;学生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方可获得数学思维的生长;学生不断解决问题,数学核心素养才能有序提升。构建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培育学生数学思维有序生长的有效途径。
“有序思维”是小学生学好数学最重要的必备品质,更是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数学体验和感悟,注重培养其有序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连贯条理地表达、有序操作,养成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有序思维和有序解题习惯。有鉴于此,笔者在阐释有序思维的内涵、价值、特征和小学生数学有序思维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提出小学生数学有序思维构建途径:基于观察与比
“沼液还田”因其成本低廉、技术简单以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优势在农业耕作中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沼液中的氮含量较高,在外源降水的驱动下,往往在灌区土壤中形成氮素的积累与淋溶,造成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氮污染隐患,进而成为沼液还田推广应用的瓶颈因素。本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及构建实验室模拟体系,探究水稻全生长周期中稻田土壤系统对沼液还田的响应,并基于沼液还田土壤在降雨驱动下的淋溶规律研究,探讨了初期降雨时间间隔的不同
目的 分析某中医医院应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医保付费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 通过组建运营管理职能部门,强化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知识技能培训,规范病案首页质量等系列措施,进行措施实施前后对比分析,观察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及医保支付差运营效果。结果 入组率、总权重、药占比、平均住院日下降明显;疾病诊断相关组组数、中医治疗率、中医非药物疗法占比无明显变化;住院次均费用有所下降,医保支付差明显缩小。结论 按疾病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