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目的:
1.通过对广州市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弯患病情况进行再次调查,与1997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脊柱侧弯患病率有无变化。
2.通过对采用佩戴支具治疗的20°-39°(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追踪研究,观察支具对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
研究材料与方法:
1.脊柱侧弯患病率调查在2005年对广州市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弯患病情况进行再次调查,调查对象为随机挑选的广州市区9所中学及6所小学的11310名7~15岁在校学生,其中男6018人,女5292人。调查采用前弯试验+脊背倾斜角测量尺+脊柱X线法。Adam及Hump角均阳性者行脊柱全长X线正位片,采用Cobb法测量,Cobb角≥10°者确诊为脊柱侧凸。所得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χ2检验各年龄段、组患病率之间以及性别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所得结果与我科1996年~1997年对广州市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弯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了解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脊柱侧弯患病率有无不同。
2.支具治疗本科在1996年~1997年及2005年2月~12月对广州市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凸患病情况进行了学校调查。中度(20°~39°)脊柱侧弯患者中部分患儿有遵嘱佩戴矫形支具,共有34例进行支具治疗及长期追踪,另有25例因各种原因未带支具;观察时间为1~7年,平均时间为3年。佩戴支具的时间以Risser征为主要参考指标。通过摄x-ray的脊柱全长片,对比患者观察前后的侧弯角度,以cobb角为主要评估指标,结合心肺功能的评估和生活质量将畸形的转归分为消退(原Cobb角>20°现Cobb<10°),减轻(Cobb角减少5°以上),未变(Cobb角相差在5°内),进展(Cobb角加重以上5°),以及失败(cobb角大于40°,最终选择手术治疗)五组。χ2检验支具治疗与观察组疗效有无不同。
研究结果:
1.脊柱侧弯患病率调查此次调查对象为广州市区15所中小学的11310名7~15岁在校学生,其中男6018人,女5292人。11310名受检学生中Adam及Hump角阳性者303人,阳性率26.8‰,Cobb角≥10o137人,阳性率12.1‰,即2005年广州市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为12.1‰;其中男性58人,患病率9.6‰;女性79人,患病率14.9‰。两者的患病率之比为1/1.5。Cobb角10°~19°121人,占88.3%;20°~39°13人,占9.5%;40°及以上者3人,占2.2%。
脊柱侧凸的患病类型:特发性侧凸134人,占97.81%,先天性侧凸0人,神经肌肉源性侧凸3人占2.19%。侧凸节段以胸段为多,其次为胸腰段、腰段及双弯。凸侧方向:胸段及胸腰段以右侧弯为多,腰段以左侧弯为多。
2.支具治疗在观察的佩戴支具的34病例中没有消退的病例;减轻的病例有17例(50%),未变的病例有9例(26.5%),进展的病例有7例(20.6%),失败的病例有1(2.9%)例,患者最终手术治疗;在观察的未佩戴支具的25病例中没有消退的病例,减轻的病例有4例(16%),未变的病例有8例(32%),进展的病例有13例(52%),失败的病例有0例。两者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χ2=6.344,P<0.05。
支具组中患儿每天佩带支具时间不尽相同,部分患儿遵医嘱规律佩带,每天20h~22h;另有部分患儿没有坚持规律佩带,每天8h~10h不等;为准确评价支具治疗的效果,将其分为支具规律组和支具间断组。
观察的坚持规律佩戴支具的22病例中没有消退的病例;减轻的病例有14例(63.6%),未变的病例有6例(27.3%),进展的病例有2例(9.1%),没有失败的病例;
观察的没有坚持规律佩戴支具的12病例中没有消退的病例;减轻的病例有3例(25%),未变的病例有3例(25%),进展的病例有5例(41.7%),失败的病例有1例(8.3%),患者最终手术治疗;
经比较支具规律组优于支具间断组,两者经χ2检验有著性差异。χ2=5.127,P<0.05;支具规律组优于无支具组,两者经χ2检验有著性差异。χ2=9.916,P<0.05。支具间断组亦好于无支具组,两者经χ2检验无著性差异。χ2=0.013,P>0.05。
研究结论:
1.2005年广州市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凸患病率:总患病率12.1‰,男性患病率9.6‰及女性患病率14.9‰;与1997年广州市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凸患病率比较,经率的标准化后χ2检验男性及总体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女性患病率有显著性上升。
2.坚持正确佩戴支具治疗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