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启了30年快速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却令人担忧,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可持续等问题开始凸显。面对日益严峻的改革形势,急需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但是,纵观中国近年来的技术创新情况,虽然整体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创新不足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从创新投入的角度看,研发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从创新产出的角度看,以新产品和专利数量为代表的创新产出仍然不足,同时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从创新效率的角度看,中国企业的创新效率较低,创新的投入产出比率较低,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现象。面对目前中国创新产出不足的现状,需要政府采取更为有效的科技政策带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矫正R&D活动的“市场失灵”现象。然而,自从中国实施科技政策以来,虽然创新产出有所增加,但是对于政策效果的判定和政策驱动的作用机理仍然有待研究。因此,本文将对科技政策效果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以期为政府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构建了科技政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决策的激励效果模型,并以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政策为例,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对振兴规划政策进行分类,分别考察其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激励效果以及相应的驱动机制。并以2005-2014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为基础,采用双重差分法从省份层面对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详尽的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1)需求导向型和供给导向型科技政策对创新活动均具有正向的激励效果,需求导向型政策对企业的工艺创新活动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供给导向型政策对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当两种政策配合使用时,对两种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2)进一步以政策数量衡量政策强度,考察其对两种创新模式的影响,并发现,低政策强度下,需求导向型政策仅对工艺创新活动有促进作用,供给导向型政策对两种创新活动均具有促进作用;高政策强度下,两类政策均对产品创新活动有促进作用,对工艺创新的促进效果不显著。(3)不同创新模式的政策时效性存在一定差别,需求导向型政策的时效性较短、且有滞后效应,供给导向型政策的作用效果更为持久稳定。(4)从区域角度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分组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科技政策带动作用更强,中部居中,西部较弱。(5)最后,政策驱动机制的双重差分结果表明,振兴规划政策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 从本文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来看,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科技政策在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日趋严峻的市场形势下,通过自主创新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大的趋势。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更需要国家科技政策的有效支持,然而,盲目的政策扶持亦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因此要注重需求导向型和供给导向型政策的配套结合使用。需求导向型政策能有效带动企业的工艺创新活动,供给导向型政策能有效带动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两种政策的配套结合使用,能够更有效的带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次,在制定科技政策的时候,应配合适宜的政策强度。同时利用政策的时效性保证企业创新活动的连续性。最后,不同省份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情况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各省份应根据自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激励政策,以使中国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