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尺寸与不同类型混合对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应力-应变曲线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瓷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及良好的高温性能,因此在高温、高速和磨损等工作环境中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对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细观力学的层面上,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尤其是增强相与基体相界面处的微观结构,对复合材料的宏观物理和力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从原子尺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力学模型为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是目前的重点研究方向。课题组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增强粒子尺寸对SiCp/Fe复合材料的强度影响并不是单调变化,而是出现峰值;而不同类型强化颗粒混合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优于单一类型增强时的强度。解释这两个实验结果是对材料学基础研究的一个挑战,充分利用好两个新的强化方法是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性能提高的重要发展方向。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体积分数为15%,SiC颗粒尺寸和SiC、TiN和TiC颗粒单一增强和混合类型对其增强的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计算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探索在原子尺度的强化机理和载荷传递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SiCp/Fe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随着粒子尺寸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粒径为4.4nm的SiCp/Fe的弹性模量比粒径为2.6和13.2nm的分别高出9.2%和13.1%。在SiCp/Fe复合材料应力-应变曲线的初始阶段,受力随颗粒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到达最高点,随后应力开始下降,从原子结构图上分析对应材料在(011)面产生1/2[111]的位错,当位错与粒子开始相互作用后,粒子间位错滑移面贯通导致复合材料应力出现最低点(即屈服应力),而SiC颗粒尺寸的增大导致屈服过程对应的应力下降量越大,对强化效果减弱越强,这两个矛盾因素的平衡将导致屈服强度对增强粒子尺寸的最佳点,对应粒径为3.3nm的SiCp/Fe复合材料屈服应力最大。这一结果对以上第一实验现象提供了一个机理解释,也证明了本模拟建模的合理性。对比SiC、TiN和TiC颗粒增强的铁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SiC的强化效果最好,TiC其次,TiN最差,说明颗粒弹性模量越高其强化效果越好,这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对比SiC、TiN和TiC两两等比例混合增强的铁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TiC+TiN)粒子混合的强化效果可优于对应的两种单一类型,(SiC+TiN)混合强化效果处于对应的两种单一类型之间,而(SiC+TiC)混合强化效果则明显地低于对应的单一类型。进一步分析(TiN+TiC)p/Fe复合材料发现,在受力的初始阶段,TiCp/Fe复合材料高于(TiN+TiC)p/Fe和TiNp/Fe;当粒子间位错滑移面贯通时,(TiN+TiC)p/Fe的应力下降幅度最小;在变形量达到13.5%后,(TiC+TiN)p/Fe的应力值要高于TiNp/Fe和TiCp/Fe,表现出可贵的混合强化效果,这与以上第二实验结果相符合。模拟表明TiN增强的失效形式是粒子断裂,但TiC增强的失效形式是铁基体屈服,因此,可以初步确定,混合类型粒子增强是不同类型的粒子周围的微观应力场巨大差别,当不同粒子的应力场相互进行叠加时,将抵消部分局部裂纹形成的驱动力,导致复合材料强度的提高。
其他文献
工业产品的表面质量是其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其商业价值的重要体现。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机器视觉的硬件研究有了飞速发展,以图像处理技术为软件基础的视觉检测在工业产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地域文化学作为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其对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其的研发也成为提高文化强国战略的特色环节,更具潜力和意义。当今以地域文化研究为切入点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先行研究多集中于和偏向于单独研究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而将两者
研究背景:目前,肿瘤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全球每年肿瘤死亡例数约为820万,其死亡率高居常见疾病中的第二位。肿瘤的早期筛查和预后评估有助于提高患者检出率并增强患
流动问题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聚合物加工生产、海洋工程、天气预测等各个领域,因此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实用价值。实际的流动问题一般比较复杂,常常
[目的]评估改良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30例AIS患者应用改良色努支具进行治疗,其中男5例,女25例,平均随访12个月。记录初次就诊和末次随诊时躯
引言食管癌是全球第八大常见肿瘤,也是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食管癌患者占全球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男性和女性死亡率都居于全球首位,食管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