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课题旨在通过测量痹病病人的经络导电量与体表穴位热形像,从12经络的导电量、12井穴体表温度变化、差值等作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分析,从而探讨临床上应用上述的物理诊断法在痹病辨证的作用。目的是研发一种有客观性依据的中医痹病辨证技术,以辅助中医在缺乏或不能利用现代医学检验的条件下,可以更客观、准确地对痹病的各证型辨证,并因而能提高治疗效果。 第一部分文献理论研究 方法: 收集痹病中、西医的诊断法,痹病的中医辨证研究,经络导电量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中医诊断及辨证的研究等文献。经过学习,了解前人的研究心得,设计出本研究的构思及方案。 第二部分实验与临床研究 方法: 经络导电量测量实验 以600名随机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十二经络导电量测量(测量组)及传统脏腑辨证(辨证组)。经过筛选、分析及对比,选出两组均符合某种证型者则定为测量/辨证符合数据,从而找出经络导电量测量与传统辨证两者的符合率。 红外热成像实验 选择60名健康人(对照组)和80名辨证为痹病寒证者(试验组-寒证)及70名辨证为痹病热证者(试验组-热证)作为研究对象。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各组受试者采集其体表红外热成像图,然后根据红外热成像图上所现,纪录其十二经井穴的温度值。根据所得数据,对各组的十二经并穴的平均温度值作左右两侧或健患两侧差值比较。 测量辨证法诊治痹病的临床效果 从确认为痹病的自愿参加临床研究患者中选出30例。用测量经络导电量及检测井穴温度辨证,以中医理论综合分析后,按其证型处方论治。继而分析疗效。最后采集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经络导电量及井穴温度差值数据,并进行分析与比较。 结果: 经络导电量测量实验 1.各脏腑实证的测量/辨证符合率,均不低过79.3%,最高符合率93.6%; 2.脏腑实证辨证平均符合率为85.7%; 3.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测量偏高总数与测量/辨证均符合总数比较,P=0.997(P>0.05),代表测量偏高总数与测量/辨证均符合总数无显著差异,是有一致性的。 4.各脏腑虚证的测量/辨证符合率,均不低过78.3%,最高符合率96.7%; 5.脏腑虚证辨证平均符合率为88.1%。 6.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测量偏低总数与测量/辨证均符合总数比较,P=0.762(P>0.05),代表测量偏低总数与测量/辨证均符合总数无显著差异,是有一致性的。 红外热成像实验 1.对照组(健康人,n=60):左右两侧各井穴的上肢温度比下肢温度稍高(≈1℃)。上下肢左右两侧各井穴温度均较对称,无明显失衡(平均温差≤0.5℃)。十二经井穴的左右两侧温差12项对比,8项差异无统计意义(t检验,P>0.05)。 2.试验组(上肢痹病寒证,n=42):健患两侧各井穴温度均有明显失衡(平均温差>>0.5℃);井穴温度总平均数:健侧>患侧,平均温差=1.8℃。上肢六经井穴的健患两侧6项温差对比,6项均差异有统计意义(t检验,P<0.05)。 3.试验组(下肢痹病寒证,n=38):健患两侧各井穴温度均有明显失衡(平均温差>>0.5℃);井穴温度总平均数:健侧>患侧,平均温差=1.7℃。下肢六经井穴的健患两侧6项温差对比,6项均差异有统计意义(t检验,P<0.05)。 4.试验组(上肢痹病热证,n=41):健患侧各井穴温度均有明显失衡(平均温差>>0.5℃);井穴温度总平均数:患侧>健侧,平均温差=1.7℃。上肢六井穴的健患两侧6项温差对比,6项均差异有统计意义(t检验,P<0.05)。 5.试验组(下肢痹病热证,n=29):健患侧各井穴温度均有明显失衡(平均温差>>0.5℃);井穴温度总平均数:患侧>健侧,平均温差=2.0℃。下肢六经井穴的健患两侧6项温差对比,6项均差异有统计意义(t检验,P<0.05)。 测量辨证法诊治痹病的临床效果 1.运用测量辨证法诊治30例痹病病人,总有效率为86.7%。 2.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检测数据比较,患者在治疗后,检测到井穴温差明显失衡(温差>>0.5℃)或经络导电量偏差的例数均有显著减少(减少百分率:最大减100%,最少减16.7%)。将以上两组数据作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数据比较,P=0.039。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小结: 经络导电量测量实验 用经络导电量测量法,根据所得的导电量数据,能够以定性、定量和客观性方式进行脏腑虚实辨证。实验数据证明辨证平均准确性不低于85.7%,可以作为脏腑虚实证的辨证辅助诊断。 红外热成像实验 用红外热成像检测井穴双侧温差,根据上下肢井穴有无明显温差(±>>0.5℃)的显示,能够以定性、定量和客观性方式进行上下肢痹病的寒热辨证(寒证:健-患>>0.5℃,热证:患-健>>0.5℃)。可以作为痹病寒热证的辨证辅助诊断。 测量辨证法诊治痹病的临床效果 运用测量辨证法诊治痹病病人,治疗效果除了可从传统法观察到症状改善外,测量到痹病病人的井穴双侧温差失衡和经络导电量偏差例数均有减少。根据这些数据,验证到测量经络导电量与红外热成像检测井穴双侧温差失衡,可以有效的辅助对痹病的辨证论治及可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 结语: 本研究通过应用经络导电量测量仪和红外热形像仪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的验证,证明经络导电量测量与红外热成像检测井穴双侧温差失衡,是具有中医特性的检测方法,作为痹病的脏腑虚实与寒热辨证,能够有效的提供定性、定量和客观性指标;另外,测量经络导电量的变化与井穴体表的温度数值,可辨别脏腑、经络和寒热的失衡状况,从而分析病机,指导治疗,可以作为一种中医痹病临床辨证的辅助方法与工具。测量经络导电量与井穴体表的温度治疗前与后的数值变化,也可以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辅助指标。 独特创新点:(1)测量经络导电量对比传统辨证,从而找出各脏腑虚实的测量/辨证符合率;(2)针对性研究上下肢健康人与痹病患者的左/右、健/患两侧井穴温差及定出寒/热证型数据指标;(3)探讨运用测量辨证法诊治痹病病人的临床效果及探索治疗前后对测量辨证各数据的影响,并这是本研究独特创新点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