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罗曼·瓦列里耶维奇·先钦(1971-)—俄罗斯当代著名“新现实主义”作家、文学批评家。先钦在当代俄罗斯文坛享有盛名,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教授亚历山大·列克姆丘克甚至用“先钦现象”来强调其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引人注目、不容错失的程度。自1996年开始创作以来,先钦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叶尔特舍夫一家》《淹没地带》《莫斯科阴影》等享誉国内外的小说作品。其中,长篇小说《叶尔特舍夫一家》最能体现作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曼·瓦列里耶维奇·先钦(1971-)—俄罗斯当代著名“新现实主义”作家、文学批评家。先钦在当代俄罗斯文坛享有盛名,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教授亚历山大·列克姆丘克甚至用“先钦现象”来强调其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引人注目、不容错失的程度。自1996年开始创作以来,先钦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叶尔特舍夫一家》《淹没地带》《莫斯科阴影》等享誉国内外的小说作品。其中,长篇小说《叶尔特舍夫一家》最能体现作家的创作特色。《叶尔特舍夫一家》于2009年问世,荣获201 1年度高尔基文学奖,并进入“大书奖”、“国家畅销书奖”、“俄语布克奖”等著名奖项决赛,引起批评界的轰动。《叶尔特舍夫一家》以同名家庭的悲剧命运为主线,触及俄罗斯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从警多年的叶尔特舍夫任职于小城的醒酒所,他因工作上的失误被解职,公房也被没收。一家人只得投奔妻子的姨妈,搬到了西伯利亚乡下。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大儿子无所事事、随波逐流,小儿子则因斗殴入狱。为了维持生计,叶尔特舍夫夫妇从事过各种营生。妻子积郁成疾,丈夫心心念念的新房子没盖好,旧屋和用以代步的小汽车却连遭洗劫。生活的困顿和日趋恶化的农村精神生态让叶尔特舍夫逐渐异化扭曲。他悄无声息地犯下了多桩命案:姨妈三番五次折腾求死,他便下决心“帮她一把”;欺骗成性的邻居哈林不还钱,被他拧断脖子;他甚至酒后对大儿子动粗,致使后者撞到铁炉子上毙命。接着,叶尔特舍夫一家最后的希望一小儿子刚出监狱便被村民杀死。春天来临,叶尔特舍夫因突发疾病离世,留下妻子孑然一身。小孙子是她仅有的牵挂,但他却对自己的真实姓氏全然不知。死亡是小说的核心主题,先钦在《叶尔特舍夫一家》中以叶尔特舍夫一家的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为主线,串联起21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医疗、教育、就业以及最根本的精神文化问题。翻开中外文学史,对死亡的书写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家的深刻探讨。但先钦对死亡的书写独具特色,他并非抽象地论述生存与死亡,而是以死亡为工具,以小说为载体,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揭露当下社会中的阴暗面,达到刺破毒瘤、敲响警钟的效果。本文以长篇小说《叶尔特舍夫一家》为蓝本,以作家访谈和相关理论文献为依据,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法、社会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着力对《叶尔特舍夫一家》中折射出的作家死亡观、死亡书写的现实意义以及刻画主题运用的诗学手段等予以开掘。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引言主要对论文的选题原因、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意义等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研究作家先钦的死亡观。本章由两节组成。第一节通过对作家生活经历的考查以及对白银时代著名作家安德列耶夫死亡观的挖掘,分析影响先钦死亡观形成的因素。第二节从小说主人公的死亡动机、对生存与死亡的认识等角度分析小说《叶尔特舍夫一家》中折射出的作家的死亡观。第二章挖掘先钦死亡书写的现实意义和深层次内涵。本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以叶尔特舍夫下乡后因备受当地居民欺骗而异化杀人等死亡事件为依据,分析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和乡村居民在城乡转换间所产生的身份认同冲突,其中包括农村外来者的融入困境和农村土著居民的身份认同危机。第二节以叶尔特舍夫杀死姨妈和亲儿子等死亡事件为支撑,观照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典型家庭问题:家庭中爱情与亲情的缺失、家庭传统的没落,以及由此反映出的21世纪初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道德和文化堕落现象。第三节将视角转向体制层面,以瓦莲京娜的死亡体验为参照,分析小说中揭露的警察受贿、医疗和教育制度不完善、青壮年非自然死亡等严重社会问题。第三章论述作家借助小说传达死亡观的艺术手法以及死亡观对作家构建小说文本的影响。本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以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为依据,分析作家在建构城市和农村死亡空间上的独到艺术。第二节详细解读《叶尔特舍夫一家》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意象—土坑、水的功能和作用。第三节分析作家为渲染死亡氛围、深化死亡主题而运用的艺术细节和语言手段,如日常生活细节、自然描写细节以及颜色词的使用、核心词的重复、特殊的时态和句式结构等。基于正文部分的论述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先钦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以其敏锐的文学嗅觉,捕捉当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几近残酷的现实主义笔法,将其创造性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受作家经历和死亡哲学传统的影响,先钦的小说折射出其悲观主义世界观,但黑暗之中仍有光亮,痛苦背后潜藏着作家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其他文献
出版于1874年的《远离尘嚣》是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也是他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系列长篇小说的首部。其背景设立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维塞克斯地区的韦特伯里,围绕芭思希芭·埃弗汀与三个男性的情感纠纷展开叙述。在这部作品中,哈代大量征用古希腊神话和圣经典故元素来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使小说与之建立了互文性关系,极大地丰富小说的意义和阐释可能性。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小说中的用典,分析用典在小说文本中发挥的主题和
2013年以来,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带动下取得大量积极成果。中国,已经成为广受印尼学生青睐的第二大海外留学目的地。很多印尼高校也开设了汉语专业,帮助印尼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对于大多数印尼大学生来说,学好汉语专业的意义更多的是通过学习掌握一门外语,从而为自己更好地在印尼国内就业发展助力。这样情况也就意味着,对于大多数的印尼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并不是具体和明确的,在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在世界各国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语篇教学却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语篇教学是突破传统的只注重句本位的微观语言学框架的语言教学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分析具体的语言形式,而是从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从其表现的交际功能与意念出发,使学生能够从应用的角度来掌握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语言现象,从而加强对语言现象的宏观把握与理解,训练培养学生运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章以高中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探究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多种教学策略,旨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研究目的:本论文研究我国现阶段优秀男子铁饼运动员阿卜杜艾尼·图尔贡的投掷技术,分析该运动员在投掷技术的特征,旨在从运动学的角度,对运动员的技能表现,进行诊断分析,找出运动员投掷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使教练员能够在训练中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成绩。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三维运动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现役优秀男子铁饼运动员阿卜杜艾尼·图
随着新课改教学工作的持续推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则为教师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指明了新的方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再只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学习应用能力和价值观念的重视程度,旨在培育新时代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本文以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概
从16世纪到20世纪,《大学》作为“四书”之首被翻译成了各国语言的多个版本,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中文水平不同,其译本的呈现也是千差万别。《大学》原文与译本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语种译本之间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大学》西译的过程中,来华传教士功不可没,其中16-18世纪的天主教传教士和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是两大重要的译者群体,由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和传教理念不同,其《大学》译本的呈现也随之发
对于人力资源而言,其属于社会最主要资源的一种,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乡镇街道属于行政区划之一,因此,乡镇街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乡镇街道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获得全面提升,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建设激励机制,从而为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高效,助力乡镇街道高速发展
本篇硕士学位论文是以俄罗斯科幻小说家安德烈·斯托利亚洛夫的短篇小说《来自远方》为翻译语料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报告的主题为结合实际译例分析,探讨词汇转换方法在科幻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科幻文学兼具科学启蒙性和文学艺术性。鲁迅先生曾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科幻小说虽不直接承担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但其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能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力,引起读者对科学的兴趣。1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也在
孤独,可谓是贯穿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作品的一个主题。众多的聚斯金德研究者都观察到,其作品的主人公虽身份各异,身处的时代也大不相同,但他们都沉浸于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缺少与他人的交流。然而,在这些作品中,孤独并非是静止且不可更改的标签。相反,其主人公都主动或被动地尝试走出孤独。由此,其作品呈现出了孤独这一状态丰富的侧面与动态。本文以聚斯金德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