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互联网+”之后,“旅游+”、全域旅游亦写入了国家政策中,旅游业作为关联度高、综合性强、带动性大的朝阳产业,已全面融入了国家战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全域旅游发展助推下,旅游业也实现了向“旅游化”的转变,并以旅游引领多规合一,促进所有资源在一个区域内的融合发展,加快了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广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和旅游大省,其旅游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国内均排在前列。但广东省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如何解决多化发展不同步、经济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供需失衡、环境破坏、要素利用率低等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则显得愈加重要,亟须加强多化的融合发展研究,为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而目前关于旅游化、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多为两两研究,三者综合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中,现象、对策、个案实证研究多,多化融合发展的内在互动机制、横向比较、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少。本文在尝试对“旅游化”概念作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全新界定的基础上,将旅游化引入城镇化、信息化等多化研究中,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耦合分析,并以广东全省为空间范围展开实证研究。首先,本文从空间、经济、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旅游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个系统的概念内涵及其前人的研究初步选取了旅游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并以2015年广东省及其21地市的面板数据作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结构进行了调整,最终构建了包括3个子系统、7个要素、25个指标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在对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对广东省2006-2015年旅游化、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三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三化综合发展指数的计算,研究结果显示:(1)在时序上,三化综合发展指数缓慢上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上升较快,而旅游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呈负增长;(2)在空间上,广东省各地市发展不平衡,两极化严重,呈现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向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递减的特征。在旅游化、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测算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广东省2006-2015年三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广东省及其21地市耦合度水平较高,地区差异较小,总体上呈现中西部高、东部较低的空间格局特征;(2)广东省三化协调度水平较低,总体上处于濒临失调等级,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市的协调发展类型以轻度失调为主,失调城市多于协调城市,协调水平高并达到协调等级的城市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协调水平较低并处于失调级别的城市集中分布在东西两翼地区和山区五市。为进一步揭示广东省21地市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变化及其造成空间差异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相关性、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21地市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均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形成了中部珠三角地区的高水平集聚区和东西两翼的低水平集聚区,强弱分化较为明显;(2)广东省21地市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并没有在区域间形成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而是形成了较强的空间误差效应;(3)旅行社数、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和人均拥有图书馆藏量都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正相关,每百人邮电业务量和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比重则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