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作为冈底斯北侧银铅锌成矿带中典型矿床之一,发育多种类型的铅锌矿化。其中以隐爆角砾岩型矿化为主,矽卡岩型矿化次之,并发育有蚀变岩型矿化及脉型矿化。与成矿有关的粗斑和细斑两种花岗斑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很好的相似性。锆石U-Pb年龄表明粗斑花岗斑岩侵位于(62.54±0.77)Ma,细斑花岗斑岩侵位于(62.47±0.91)Ma,两种斑岩锆石稀土元素具有相似的左倾配分模式和正Ce、负Eu异常,锆石Hf同位素及斑岩Pb同位素研究表明成岩岩浆具有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利用40Ar-39Ar同位素测年方法对隐爆角砾岩型矿体成矿阶段绢云母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隐爆角砾岩型铅锌矿体的形成年龄为(57.81±0.66)Ma。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表明,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及矽卡岩型矿体均具有中高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流体特征,隐爆角砾岩型矿体气-液两相中均以H2O为主。C-H-O-S同位素显示两种矿化类型矿体具有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流体混合成因的特征。其中,矽卡岩型矿体的大气降水流体特征成因更为明显。Pb同位素显示隐爆角砾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具有一致的铅同位素来源,富集放射性成因铅,主要为造山带成因铅。综上研究表明,纳如松多铅锌矿床的岩浆侵入与成矿作用发生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的主碰撞时期。在印亚大陆碰撞初期,印度陆壳与亚洲大陆碰撞并向下俯冲,导致其前缘已俯冲的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壳板片发生回转,诱发地幔物质上涌和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混源岩浆上升侵位至浅部,形成矿区内粗斑和细斑两种花岗斑岩。岩浆期后的高温含矿(如Pb、Cu等)流体与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如Zn、S等)的大气降水混合,致使两种流体中以氯化物络合物及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迁移的成矿元素在细斑斑岩与下拉组灰岩接触带发生沉淀形成矽卡岩型矿体。两种流体的混合导致流体的内压增大,当构造活动引起上覆岩层破裂,发生流体的隐爆作用形成隐爆角砾岩型矿体。此外,含矿流体向周围地层扩散,并不断降温及与围岩发生交代蚀变,形成沿不整合面分布的蚀变岩型矿体和沿断裂充填的脉型矿体。最终构成“四位一体”的成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