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重庆直辖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重庆市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这又深深地反映在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上。本研究以RS和GIS为基本技术,定量地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1995-2001年的景观格局与动态变化,并对引起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伴随着部分自然生境的损失,重庆市主城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通达性降低。巴南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而渝北区、北碚区、巴南区和南岸区的破碎化趋势增加明显,渝中区内景观破碎程度降低。沙坪坝区和大渡口区内城市景观斑块形状相对较规则,渝中区、江北区等分区景观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大渡口区的景观多样性最高,斑块呈均匀分布,而渝中区内景观要素类型最少,景观多样性最低,均匀程度最低。(2)6年间,主城区内林地、耕地向城区用地较大规模转移,耕地、草地和水域有向林地转化。主城区内的城区用地类型动态度高于其它类型,建设用地类型动态变化最强。大渡口区内的景观综合变化强度最大,其次为南岸区、江北区和渝北区。北碚区的林地变化明显。北碚区和巴南区的草地动态度明显高于其它各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和渝中区的水域动态度较高。渝中区和九龙坡区内的未利用地数量急剧减少,变化幅度最大。水田动态度较高的分别是北碚区、渝北区和九龙坡区,渝中区和大渡口区的旱地动态度最高。渝北区的城区用地动态度最高,其次为大渡口区;通过预测,在未来的一定稳定时期内,研究区内城区用地持续增加,而耕地数量急剧减少。(3)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压力和经济增长对主城区耕地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其次是农业科技。其中非农业人口和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影响程度最大。各分区耕地变化驱动因子有所差异:渝中区、大渡口区、北碚区、渝北区和南岸区以经济增长类因素为主;沙坪坝区、江北区和巴南区为人口类因素;九龙坡区的主要驱动力是科技进步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