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繁乱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然保留着北魏中晚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从造像资料来看,菩萨信仰在北朝晚期的山东地区十分流行,近年不断发现的个体造像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即在梳理分析大量菩萨造像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类型学排比,揭示并归纳其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进而划分时代和地区,讨论其间的差别和联系以及发展轨迹;同时,类比周边佛教遗迹集中区域的造型特点,探析本地菩萨造像风格特征的渊源流变。另外,本文将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及佛教传播的阶段特征,对山东地区北朝晚期菩萨信仰流行的状况与内涵等问题,做出尝试性解答。本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对所搜集的北魏中期、晚期、东魏、北齐的菩萨造像材料进行系统的类型学分析。首先分为铜、石、陶三大种,石造像又分为摩崖造像和个体造像两类,针对铜石个体造像,按有无举身背光各分为两类,之后再在每一类内考察其面相体貌服饰等要素,进行型式分析,使其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清晰明朗。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在上章基础上讨论其分期与年代。以有明确纪年的造像为标尺,考察其类型式演变,将北朝晚期菩萨造像发展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根据区域差别将山东地区划分出三个区块,继而分析、比较不同时空环境下造像风气与特征。第四章分别考察河北个体白石造像体系、中原一带石窟造像以及以成都万佛寺等造像为代表的南朝佛教遗迹,追寻山东地区内菩萨造像特征、风格的渊源去向,强调青齐地区在吸收、发展外来样式,形成自身风格的内在作用。第五章探讨菩萨信仰在北朝晚期山东地区流行的现象及原因等问题。最后为结语,回顾全文内容,又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供方家、同好指点、探讨。全文旨在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山东地区北朝晚期菩萨造像变化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并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特征、社会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尝试解释特殊现象,进而部分还原普通民众供奉菩萨活动的一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