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理的观念、理论和实践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变化。马克思在阐述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及其历史运动的科学原理的过程中,实际上提出了关于社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新看法,强调了社会治理对于现实和未来社会的重大意义,形成了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是在对资产阶级国家管理中存在弊端的批判,深刻把握无产阶级利益要求,批判地吸收借鉴资产阶级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者、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社会治理思想的合理内容中逐步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蕴含在他不同时期的众多著作之中。在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生产力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作用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其新哲学观阐述了人、社会、社会关系等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社会观、历史观,强调了社会治理对于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重大意义。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具有实践性、革命性和客观性等特征,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社会治理的本质以及社会治理的实践要求等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新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社会领域出现了一定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社会治理面临很多新课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治理成为全球应对各种挑战的政治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大对此目标进行了重申。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政治管理向社会治理的重大转变。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些矛盾的化解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任务。当前社会治理应把握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持基本的治理原则,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坚持马克思社会治理辩证思维,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整合各方治理主体,统筹推进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多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