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演变机理探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nzhaogan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旱涝问题是裸露型和浅裸露型岩溶环境区常见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西南地区,多变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地理环境,为该类地区旱涝灾害提供了孕灾环境。在不清楚该区灾害影响因素及演变机理的情况下,此类旱涝灾害的防治艰难。综合分析中国西南岩溶区1900~2012年旱涝灾害资料,论文选取重灾区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进行旱涝灾害的研究。从21世纪开始,此三省区旱涝灾害日益严重,且多发生在岩溶地表地下高度发育的地区。降水是影响旱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对比分析1960~2012年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与降水量的关系可知,旱涝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相关,降水量偏少则容易干旱,偏多则容易洪涝。分析近53年的年代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可预测,中国西南岩溶区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降水量有增多的可能。但是由于季风和水汽输送异常等气象因素的影响,降水量在时程分配上的不均匀,导致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旱涝灾情没有减轻的趋势。在降水条件一定的条件下,选取岩溶洼地系统和岩溶管道系统中的地下岩溶管道结构、岩溶洼地类型、岩溶地形地貌、地表地下岩溶管道连通方式、地下岩溶管道埋深、地下岩溶管道水力坡度六种岩溶地表地下因素以控制变量法在室内进行物理模拟的对比性实验,分析在同等暴雨强度下,地表地下因素对降水的响应过程,以降水前期和衰减期的首个极值点作为定量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六种因素影响下的消涨水时间和速度,确定每个因素组合下发生洪涝的可能性。最后,文章结合降水条件、室内物理模拟对比实验结果以及人为因素(取蓄水工程),系统的分析了强降水条件下和一般降水条件下,各种岩溶地表地下因子组合下可能发生的灾害和灾害演变机理。分析表明,在相同的降水条件下,岩溶峰丛洼地容易发生洪涝,峰林谷地容易发生干旱;同体积的岩溶洼地,“平底圆筒”型岩溶洼地比“抛物线形四周合围”型岩溶洼地更易干旱;地表地下岩溶管道连通性好的条件下,发生干旱和洪涝的可能都比较大,此时产生洪涝大多是因为地下水水位上升而在负地形处外溢而成内涝,地表地下岩溶管道连通性差的条件下,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此时产生洪涝的原因是地表入渗作用小于汇流作用,降水汇集至洼地负地形而涝;地下岩溶管道埋深较浅、上游水力坡度大而下游水力坡度小的时候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地下岩溶管道埋深较深、全程水力坡度较大时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水库工程附近容易产生库水回灌地下水而使库周洪涝;提水工程则会导致工程附近的局部区域缺水干旱。
其他文献
混凝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建筑材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混凝土模板侧压力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内容包括对应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侧压力测试和
湖北省是水利大省,全省共建成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5859座,其中大型水库56座、中型水库232座,大型和中型水库数均列全国第一位。由于湖北省的水库主要建于大跃进时期和文
对水工泄水建筑物进行振动安全评价,即测量出水工泄水建筑物的振动量(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后,如何判别振动对结构安全的影响,尽管国内外诸多学者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积累,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