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十年代以来,华裔文学逐渐得到文评家的关注,随之渐成与犹太文学、黑人文学并提的“非主流文学”之一。其间涌现的作家有以强烈的批评个性著称的激进作家赵健秀(Frank Chin)、受到美国文坛极高评价的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以及八十年代后出现的谭恩美(Amy Tan)、李健孙(Gus Lee)、雷祖威(David Wong Louie)、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等一批极负影响的作家。 出生于50年代的任碧莲(Gish Jen)得益于美国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兴趣,继汤、谭之后,以一部《典型美国人》(1991)一举成名,引起美国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任的《典型美国人》主要描写了40年代留美的中国学生为追求美国梦而奋斗的辛酸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第一代中国移民知识分子的在美生活。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1996)则描述了在美生长的第二代华人移民后裔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文化及种族身份的不断探求,是一部时代感强烈的现实主义作品。她向读者呈现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物身份的多样性与流变性,进而揭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少数族裔之间的联系。 本文透过两部小说纷繁复杂事件的叙述,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身份不断变化的分析,试提出以种族为基础的阶级因素在少数族裔身份探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美国人”的道地性提出质疑以及对张家人自称“张家佬”再到“张格维兹”、葛家夏令营的成立与解体的解构与建构的剖析,旨在指出由于阶级的存在,超越种族的平等的企图只是人们心中的乌托邦。面对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任碧莲更多赞同文化的融合,且注重保持母国文化特色。